正文 第1章 令人驚歎的“全國第一” (1)(1 / 3)

溫州不僅出老板,還是一個出經驗、產模式的地方,這源於溫州人天性愛冒險,從來就有“敢為天下先”的超凡勇氣和決心,因此溫州人創下了很多讓人感歎的“全國第一”。

首開“包產到戶”之先河

自家的田,70歲的老太也會出來除雪的

改革開放之初,一大批溫州的創業者是由於天不怕、地不怕的“無知之勇”而走向成功的,正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

在曆史發展的長河中,有很多時候能給溫州人這種“無知之勇”提供舞台,而敢為天下先的勇氣是走在時代前麵的探險者所必備的一種氣質。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對於全國農民來說,聯產承包責任製還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新事物,可對於溫州老百姓,它卻早已是個老話題。

1956年,中國農村集體化改造的運動勢頭正猛,各地紛紛成立了農業合作社;接著又是大煉鋼鐵,超英趕美。狂熱過後,一部分人開始認識到,脫離了生產力發展實際,是一種空想。

有一批富有遠見卓識的人認識到,沒有經過資本積累過程的社會主義經濟是難以取得長足進展的,體製的僵化將仍然可以使年輕的社會主義喪失活力。這一現象最突出地表現在農村:社員磨洋工,受窮吃不飽;雖然吃不飽,仍舊磨洋工。

1956年的春天,正值全國農村進入合作化運動的高潮,隸屬溫州專署的中共永嘉縣委副書記李雲河與縣農工部幹事戴潔天下基層考察。在一塊合作社的菜地裏,發現厚厚的冬雪壓住了油菜,白茫茫的一片,可是為何沒有社員出來除雪呢?李雲河納悶地望著戴潔天。這時旁邊的一位老大爺歎口氣道:“唉!大雪天,人們都在家裏陪老婆孩子烤火呢,可要是自家的田,管保連70歲的老太也會出來除雪的。”

一句話點醒夢中人。這年的9月份,李雲河就在該縣燎原合作社悄悄開始了從生產隊以下實行“個人專管地段責任製”和“產量責任製到戶”為主要內容的試驗,這可以說是最早的“聯產承包責任製”。

形勢好不好,肚皮是記號

從開始實驗的短短十個月時間,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出工的人數不但多了,而且質量好了。人家說不要問哪一塊土地是燎原的,你隻要到田野裏走一走、看一看,哪裏的莊稼長得好,哪裏的農民幹勁大,肯定就是燎原社的。

包產到戶試點很快收到成效,9月,戴潔天寫出了《燎原社包產到戶總結》,並上報縣委、地委。不久,燎原社的經驗便如星星之火般迅速燎原開來,到1957年春,溫州地區實行包產到戶的合作社有1 000多個。

在溫州農村進行這場包產到戶試驗的時候,中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正進入第三個年頭,農村合作化運動如火如荼。在這種情況下,溫州人的包產到戶不僅僅是一場經濟冒險,還是一次思想冒險,而其倡導者更是冒著斷送其一生政治生涯的危險。但李雲河沒有畏懼,他一直抵製著四麵八方湧起的一片反對和討伐聲浪,堅決推行包產到戶。

1956年11月19日,當時的中共溫州地委機關報《浙南大眾報》發表了《不能采取倒退的做法》的文章,指責燎原社包產到戶是倒退到小農經濟的單幹去了。李雲河對此很不理解,於是在1957年1月27日,他根據燎原社的實踐撰寫了長文《“專管製”和“包產到戶”是解決社內主要矛盾的好辦法》,理直氣壯地向省委、華東局和中央農村工作部陳詞,堅持說自己的主張和實踐對農民有利。6月,嚴重擴大化的反右派鬥爭在全國發動起來以後,從高層到地方,批判李雲河與包產到戶的文章鋪天蓋地般席卷而來。1957年10月13日新華社與《人民日報》公開點名批評永嘉縣搞包產到戶。

正所謂槍打出頭鳥,處在浪尖上的李雲河很快就被打殺在“左”的風潮中。後來李雲河不僅被冠以“右派”,同時,還被撤銷黨內的一切職務,開除黨籍,由行政15級降為19級,下放到工廠勞動改造。

但是,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溫州人很務實,他們不怕批判、不怕死,就相信吃飽飯才是真理。於是,在永嘉,人們仍在偷偷地實行“單幹”,明“糾”暗“包”。在許多地方,精明的溫州人搞起了兩本賬,同那些前來糾正包產到戶的幹部玩起了“捉迷藏”。就是在大躍進時期和所謂三年自然災害時期,仍有許多的地方在實行著“單幹”。到1975、1976年,溫州的永嘉縣農村實行包產到戶的生產隊竟占77%,有三分之一的山場也包產到戶。這就是大膽的溫州人,敢為天下先的溫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