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妹說,“記載了《歸藏》的權威文獻是《周禮》。《周禮?春官宗伯》言“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有六十有四”。這就是說:《連山》、《歸藏》、《周易》是三種不同的占筮方法,它們的共性在於:三者都是由8個經卦重疊出的64個別卦組成的。僅僅如此而矣。至於流傳的《歸藏》用七、八,以不變為占等,不過是後人依據《左傳》、《國語》中的筮例而作出的一種推測,至於漢人稱《連山》為夏易、《歸藏》為殷易、黃帝易,更隻是一種想當然的揣度,於史無據。《周禮》是西漢時晚出的古文經,它出自戰國至秦時吸取了法家、陰陽五行家思想追求大一統的儒者之手。西漢劉向、劉歆父子曾奉詔對朝廷所藏圖書進行過一次全麵地清查校理,在此基礎上劉歆於哀帝時(僅距王莽代漢10年左右)編著出了朝廷藏書目錄《七略》,除了未曾獻上的民間藏書、朝廷的法律規範之文書、編目後才入藏之新書這三種情況外,西漢朝廷藏書,《七略》網羅殆盡。此書雖不存,但東漢班固以其為底本,作了少量增補和歸類調整(班一一注明了)後,編寫成《漢書?藝文誌》(以下簡稱《漢誌》),此書至今完整無缺,成為後人考察西漢圖書存亡最有說服力的根據。《漢誌》著錄了《周易》等多種筮書、龜書、雜占書,卻未收錄《連山》、《歸藏》;故後代學者普遍認為《連山》、《歸藏》漢代已亡。當然也有人以《連山》、《歸藏》雖未入錄但西漢時民間尚存為辯。有人認為這種奇怪的現象與《周禮》一書在漢代的流傳情況密切相關。西漢人頻繁征引《周易》及其《傳》,通常隻稱:《易》曰。假如當時《連山》、《歸藏》、《周易》三易並存於世,他們怕不能把《周易》及其《傳》文徑呼為《易》了。有學者直接認為《連山》與桓譚說的《歸藏》都是出於劉歆或其同道文人的偽作。劉歆篡改偽作了“中古文經”,他為了給自己的學說提供口實,在這些經書裏杜造了不少所謂的古書名目,如《左傳》中的《三墳》、《五典》、《八索》、《九丘》之類,也包括《周禮》中的《連山》和《歸藏》。這些書在現實裏自然是看不到的,但劉歆等人可以說是經過秦火而失傳了,可秦火不焚卜筮之書,《周易》完整地保存下來便是明證,那麼要說《連山》、《歸藏》是經過秦火失傳了,是不能取信於人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偽造出這兩部易書來。這對劉歆等人來說是最方便不過了,他掌管著中秘的圖書,而這些書中就有好多從先秦流傳下來的無名古易書,從中選取兩種作底本,再參以其它的易書,要作成兩部新易書是不難的。”
我說,“你說了這麼多,到底想告訴我什麼?”
阿妹說,“我想告訴你,曆史關於《歸藏》,不過是眾說紛紜而造成的一個迷團。這裏麵涉及到三個問題:一、《歸藏》是誰寫的?二、《歸藏》到底是一本什麼樣的書?三、《歸藏》是根本不存在,還是確實已經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