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專家分析表示,其實我國鞋類出口出現頹勢的原因不僅是由於國際上嚴峻的經濟、貿易環境,間接致使一些主要貿易國市場反傾銷等貿易保護措施頻發和來自人民幣升值、勞動力成本上升、原材料價格上漲、退稅率下調、加工貿易政策調整等一係列壓力,更是因為大環境的惡劣而導致產業結構中深層次的問題和矛盾突顯的結果。
在多重因素的影響下,我國的製鞋企業麵臨著嚴峻的挑戰。據中國輕工工藝品進出口商會透露,2008年4~7月,商會在東莞、溫州、泉州、莆田等地調研時企業普遍反映目前的困境是前所未有的。不僅出現一些小型企業支撐不住而停產、倒閉的現象,就連有些大企業也不得不轉戰地產、製藥、物流等其他產業,通過產業多元化來化解風險。
當然,在這場危機中,也有一些在當前的危急時刻,勇敢迎接挑戰的企業。成都艾民兒皮製品有限公司負責人表示,加快資源的優化配置,完成企業自身的結構性調整和轉型,是突出經濟蕭條的重圍,化危機為機遇的關鍵。
該負責人透露,在德國和意大利分別設立品牌設計研發中心和信息中心的艾民兒,立誌要催生高品質的中國製造,打造中國高檔奢侈名牌。不僅要在國內市場同世界知名品牌一爭高下,還將企業目標定位在國外市場,準備用十年的時間在全球布局建立30家高檔專賣店。
其實,不僅是艾民兒,許多闖出自身發展之路的製鞋企業在當前金融危機下,在鞏固和優化原有的市場基礎上,繼續開發和探尋新的市場機遇和經營模式,以及增強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技術競爭力,實現產業升級,打造自主品牌,提高企業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的能力,這些企業想通過“洗牌”的方式轉“危”為“機”。
溫州富羅迷鞋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滕興彪說:“全世界有60億人,就有60億雙鞋的市場,隻要我們堅持住,別人倒閉了,機遇就會留給我們。”他表示,在2008年11月份,又有5家外商來企業驗廠,工廠原來有3條生產線,現在又增加了1條,我們要迎難而上。
麵對全球金融風暴,溫州冠盛集團董事長周家儒提出了”老虎和老鼠”理論,他認為,自然界中老虎如今瀕臨滅絕,老鼠卻繁衍旺盛,企業要學習老鼠的能力,在金融風暴中保存自己,善於尋找機遇。
抓住機遇,轉危為安是企業得以持續發展的法寶。2008年10月15日,為期3天的“2008中國女鞋之都國際采購節”開幕,來自意大利、美國、英國、俄羅斯等10多個國家的50餘家國際采購商公司參加,成都鞋業共有110家工廠參展,是曆屆中國女鞋之都采購節參展數量、參展規模最大的一次盛會。
在這次盛會上,各路專家在高峰論壇上為成都鞋業支招。一些專家表示:“現在正是成都鞋業發展最好的時機,各製鞋企業應該抓住這個機會,脫穎而出。”盡管成都製鞋業正麵臨一係列複雜局麵,不過,參加這次論壇的專家們卻認為此時正是成都鞋業崛起的大好時機,是爭奪歐美鞋業訂單的最佳機遇。
在高峰論壇上,中國皮革協會副理事長李玉中透露,受原材料成本上升,尤其是國際金融局勢動蕩不安等因素影響,東莞、溫州、泉州等地的鞋類企業都有所反應,不少製鞋的配套企業、租用廠房的小企業倒閉,如果這種形勢持續到年底,將可能有一批中等規模的企業麵臨倒閉,可謂危機四伏。
危機同樣波及到成都鞋企。
“我們倒閉了10%左右的中小企業。”中國女鞋產業運營中心是成都製鞋產業的運營機構,中心主任彭軍分析,整個行業都在經受考驗,但相比於沿海企業來說,成都製鞋業受衝擊有限,“我們有自己的優勢。”成都鞋業在“洗牌”中,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豐富、價格低廉的原料和勞動力資源,大批技術熟練的製鞋工匠……
“經濟波動對製鞋業是一次大洗牌,是挑戰,更是機遇。”中國皮革協會副理事長李玉中表示,雖然目前鞋業正麵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但不容置疑的是國內和國際鞋業市場依然是一個需求旺盛的市場。中國鞋業具有強大的產能和競爭力,美、歐、日等主要市場很難在短時間內尋找其他進口渠道,將巨大的訂單轉移到其他國家,中國仍將占據大的市場。據全球貿易統計的數據估算,越南、巴西、印尼、印度等製鞋國目前的出口量分別約為5億雙、1.6億雙、1.5億雙和1億雙,顯而易見,短期內很難承接中國年產約104億雙的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