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愈演愈烈,在這場曆史罕見、衝擊力極強、波及範圍極廣的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下,整個世界幾乎手忙腳亂,應對不暇。目前,這場金融危機不僅本身尚未見底。而且對實體經濟的影響正進一步加深,其嚴重後果正在進一步顯現。
放眼世界,我們看到全球新一波實體經濟危機正在進一步蔓延:美國汽車業陷入困境;歐洲國家的航空業接二連三地出現倒閉潮;全球第三大礦業巨頭力拓宣布,計劃在2009年裁員14000人,同時削減開支50億美元;日本索尼公司將在全球裁員1.6萬人,同時整合生產基地,削減投資規模;全球最大鐵礦生產商巴西淡水河穀將關停巴西EspiritoSanto省兩大礦廠,在全球範圍內裁員1300人,另有5500名雇員被安排帶薪休假……而更多的中小企業不是倒閉就是在倒閉的邊緣苦苦掙紮。
受國際金融危機快速蔓延和世界經濟增長明顯減速的影響,加上我國經濟生活中尚未解決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目前我國經濟運行中的困難增加,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企業經營困難增多,金融領域潛在風險增加,我國經濟發展正麵臨著來自國際國內的嚴重困難和嚴峻挑戰。
據海關總署2008年11月發布的進出口商品貿易數據顯示,11月中國進出口額驚現負增長,其中出口下降2.2%,進口下降17.9%。該數據同時顯示,11月我國實現貿易順差為400.9億美元,超過10月份剛剛創出曆史新高的352.4億美元。這也是我國貿易順差連續4個月創出曆史新高。進、出口額的大幅跳水讓決策層頗感驚訝,海關總署向中央上報數據的頻率已經由以往的每10天一次調整為每天一次。2008年12月1日,國家物流信息中心公布的數據顯示,11月份中國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隻有38.8%,創下該指數設立以來的新低。另外,新出口訂單指數降幅巨大,比上月下降12.4個百分點。
這兩個具有指向性的指數都表明,中國未來出口增長不容樂觀。
在這樣的背景下,許多外向型的中小企業出現了倒閉潮,因此,中國的實體經濟損失還是不容小覷的,因為中國的發展是以出口導向型為主的,因此,出口必然受到巨大的影響。另外金融危機下一步會走到什麼程度,還有許多要觀察的地方,對中國企業的影響我們不能盲目樂觀。
目前,我國的中小企業麵臨著很大的生存和轉型挑戰,2008年大量中小企業破產就反映了這種趨勢。有專家認為,對大企業來說,也許活得好一點,因為小企業的倒閉使得它的競爭對手變少,訂單比過去大幅度增長,這種企業會活得比過去更好。但也有專家認為,這種好隻是感覺上的好,它的財務業績依然不如去年,它隻是競爭對手少了,而整體經營環境卻在進一步惡化。與此同時,很多大企業都遇到了很大的挑戰,這是一場中國企業從來沒有經曆過的危機形態。未來三年是中國企業成長的一個苦日子階段,傳統的發展模式——出口一定是阻力重重。在這種極其不利的情況下,企業如何經營才能轉危為“機”?秘方隻有一個:不變則衰,轉型則強。因此,中國企業要實現進一步成長,殺出一條生存之路,實施突圍戰略,產業轉型升級無疑是最後的一根救命稻草。而中國企業轉型成功與否,將直接關係到國內日益嚴峻的就業問題。因此企業轉型不僅是自救,同時也是關係到千千萬萬國人的飯碗問題。
產業如何轉型?路在何方?本書放眼世界,立足中國,重點就此類諸多問題與專家一起深入探討和詳細剖析,相信本書所有“應危良方”都是你迫切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