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獲了一本傳世的字帖,諸葛流雲心情不錯,本來呢是打算直接回去的,這個時候,諸葛流雲卻暫時的不想回去了,想要在這個古玩一條街上麵轉轉。
古玩一條街,在整個F市都是出了名的,是最大的古董交易市場,當然,真品肯定是不會有很多,很多的是造假的。
這本字帖,諸葛流雲隻看了一眼,就覺得這位就是一個書法大家,一眼就喜歡上了,雖然諸葛流雲自己的書法也很好,步入了書法境界的第二境界,可是看這個字帖,那差距是相當遠啊,這字看起來,起碼是書法第三境界的巔峰之作啊。
這書法有三經,第一境“技法無我之境”
該境界是指學書之初,以經典技法為基礎,以他人之字跡為楷模,以錘煉筆墨功夫為要務,“心追手摹”,寫出實實在在的形狀,寫像優美的形象,寫出碑帖之意。這種書法形象就好像篇首詩歌中描寫詩人現實形象。營造這種書法形象的整體氛圍便是書法的第一境。
第一境界中強調“勤奮”、“得法”、“忠實”。徐浩《論書》雲“張伯英臨池學書,池水盡墨,永師登樓不下,四十餘年”。
文化為底色,功力為底邊,是曆代書法藝術的形態與精神在個人身上的投影,通過苦學獲得純熟的技巧、技能是書法家的必備條件。
第二境“破法有我”之境。
此境是指第一個境界已經寫得了一手好字後,要明確幾乎所有的字都還是別人的字,所有技法都是別人創造出來的技法。書寫者由此可以努力突破所學之法和所學之字的束縛,以求表現自我和性情。通過廣泛的書法理念、書法形態、書法感悟的包裝達到似像非像似我非我的境地,就像篇首詩歌中被大自然所包容、所感化的“景中之我”,“我”被大自然感化了的“我”,“我”中有景,景中有“我”,但“我”是存在的,營造這種書法形象的整體氛圍便是書法的第二境。
以尋找眾帖眾法之源泉,領悟、消化、吸收、舍棄為明顯特征,或取其形、或取其線、或取其神、或得其韻、或悟其骨,為我所用。提升眼力、錘煉技法、陶冶性靈、破掉習氣、終顯個性。廣取才知辯、“辯”則“通”、“通”則“變”。對於一個真正的書法家來說,陶冶內心世界比超越外在的障礙更難,破我執甚於破物執,我執之障能使創造精神變成滿腔熱血。石濤強調“我自有我,自有我在,發我之肺腑,出我之肝腸”,此境一定要保持自我為中心,但“我”已經受感染,無須大手術。
第三境便是最高境界“創法忘我”之境。
此境為第三境界,強調“自由”、“出神”、“載道”、“意境”。進入二境後,就必須努力擴大感覺範圍,使更深刻的法帖、自然、人生、文化感悟與更廣大的書法世界發生聯係,能將盡善盡美的意境完美地表達出來,並且用獨特的表現技法,依靠書法獨特的形式感創造經典。強調書法自然,線已載道,線據神韻,書寫意境。(轉自書法三境)
諸葛流雲小心的翻到後麵,上書《自書告身帖》,後麵則是寫著建中元年八月二十八日,在後麵則是四個字:琅琊清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