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王蒙《春之聲》與喬伊斯《尤裏西斯》(1 / 2)

淺析王蒙《春之聲》與喬伊斯《尤裏西斯》

他山之石

作者:彭笑

【摘 要】 文章概述了意識流小說的概念及在中國和西方的發展,對比分析了王蒙的《春之聲》和喬伊斯的《尤裏西斯》的異同:相同的是王蒙的《春之聲》和喬伊斯的《尤裏西斯》都是意識流小說的典範。他們在作品中使用了類似的意識流技巧;但王蒙的小說又有和喬伊斯小說不同的地方,它有著中國文學獨特的特點,富有中國的時代氣息,整個小說富有朝氣和希望。

【關鍵詞】 詹姆士·喬伊斯;王蒙;意識流;《尤裏西斯》;《春之聲》

二十世紀的小說家以各種新穎的表達方式來詮釋自己的文學作品。意識流就是這個時代小說形式的一種。它最早產生於西方,到“五四”運動時期,被我國的文人所接受。

一、意識流小說在中國和西方的發展

20世紀20年代是意識流小說的輝煌時代,它興起於西方,是在現代哲學特別是現代心理學的基礎上產生的小說類的作品。

“意識流”的概念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提出。在他的《心理學原理》一書中,提到“意識就是其本身而言並非是許多截成一段一段的碎片。‘鏈條’或‘係列’之類的字眼都不能恰當地描述意識最初呈現出來的樣子。它不是片斷的連接,而是流動的。用‘河’或‘流’這樣的比喻才能最自然地把它描述出來。此後再談到它的時候,我們就稱它為思想流、意識流或者主觀生活之流吧。”法國哲學家柏格森強調並發展了這種時間感,提出了心理時間的概念。奧地利精神病醫生弗洛伊德肯定了潛意識的存在,並把它看作生命力和意識活動的基礎。他們的理論觀點,促進了文學藝術中意識流方法的形成和發展。

“意識流”這種新的創作手法伴隨著“五四”運動湧入了中國。在中國的文壇上出現了兩個高峰期。第一個高峰期是在新文學開創時期,魯迅在他的《狂人日記》使用了“意識流”的創作手法。第二個高峰期是70年代末,在王蒙的倡導下而興起地意識流創作之風。

詹姆士·喬伊斯和王蒙是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人物。

二、王蒙的《春之聲》與 詹姆斯·喬伊斯的《尤裏西斯》

王蒙是中國當代作家、學者,他是一位多產的作家。著有長篇小說《青春萬歲》、《活動變人形》等近百部小說,他的作品反映了中國人民在前進道路上的坎坷曆程。20世紀80年代,他改變了傳統的寫作風格,將“意識流”運用到他的作品中,其主要作品有《布禮》、《蝴蝶》、《夜的眼》、《春之聲》、《海的夢》等。

《春之聲》是王蒙借鑒“意識流”創作手法的代表作。它摒棄了傳統小說的敘述模式,小說沒有貫穿全文的故事情節,主要以人物為中心,借助人物在特定環境下的心理和聯想,向他周圍的場景進行分析和描寫,從而反映出社會生活和人物的心靈奧秘。

該小說主要以工程師嶽子峰為中心,寫他訪德歸來,春節前搭乘悶罐子車回鄉探親途中的思緒。全文主要描寫他在車上的意識流動。他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都反映了他對當時社會生活的感觸。這個篇幅不大的小說給讀者展現出新時代的中國充滿了希望和生機,使人們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和希望。

詹姆斯·喬伊斯是愛爾蘭作家、詩人。他的《尤裏西斯》代表了意識流創作的最高成就。《尤裏西斯》是對一個平凡的小人物一生中平凡一天的記錄。主人公奧波德·布盧姆在1904年6月16日一天的活動。小說以三個人物為主,除了布盧姆之外,還有他的妻子莫莉以及青年斯蒂芬·迪達勒斯。全文通過對這三個人一天生活的描述,將他們全部的精神生活和內心世界表現的淋漓盡致。

喬伊斯在這部小說中使用了“意識流”的小說創作手法。其包括了意識流小說的全部技巧,如內心獨白、自由聯想、蒙太奇、旁白、幻覺、夢境等。喬伊斯可以說“意識流”技巧使用的大家。

三、王蒙與喬伊斯意識流小說的異同

1、《春之聲》與《尤裏西斯》在使用意識流技巧上的相同之處

王蒙的《春之聲》和喬伊斯的《尤裏西斯》都是意識流小說的典範。他們在他們的作品中使用了類似的意識流技巧。

首先,表現人物心理和意識活動的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技巧是內心獨白。所謂“內心獨白”指的是人物無聲無息的心理語言。小說中的人物在假定沒有聽眾的情況下直接表示出來的心理和意識。它就是像是在舞台上的話劇獨白表演,隻不過話劇是由演員說出來的心理活動,而內心獨白則沒有說出來。

《春之聲》開篇第一段,作者首先描寫了環境,然後以第三人稱的形式向我們講述主人公嶽之峰正在火車上。接著就是回憶,從所描寫的內容上看,是嶽之峰對童年的回憶。到了本段末,文章又由第三人稱轉向第一人稱,敘述了主人公的內心獨白。“閉上眼睛,熟睡在閃耀著陽光和樹影的漣漪之上,不也是這樣輕輕地、輕輕地搖晃著的嗎?失去了的和沒有失去的童年和故鄉,責備我麼?歡迎我麼?母親的墳墓和正在走向墳墓的父親!方方的月亮在移動,消失,又重新誕生。”它描述了嶽之峰在悶罐子車裏的回憶和忐忑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