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必須脫離常軌,才能促進進步。———《塔木德》
不盲從父母的權威
即使父母很壞———壞到“已經被判處死刑,走在去刑場的路上”,兒女們也不能詛咒他們,因為兒女們欠父母的實在太多了,但兒女們仍不必違背自己的良心盲目地服從父母。
父母不能阻止兒子的婚事以便他繼續為他們幹活,也不能讓他娶妻之後仍然和他們在一起生活……
如果他能贍養和照顧父母,他就有權利找個妻子,到別的地方居住,隻是他要知道父母在感情上並非不願接受她。
如果他看中了出身良好的姑娘,可是他的父母希望他娶一個出身不好的,因為她的親戚很有錢,那麼他不必屈從父母的意願,因為他們的做法應當受責備。
拉比以利則·本·海克努斯22歲了,還沒有學過《律法書》。有一次他下定決心說:“我要去跟著拉班約翰拿·本·紮凱學習《律法書》。”他的父親海克努斯對他說:“你不把整塊地犁完,別想吃一點兒東西。”
他早早地起床,犁完了整塊地,然後就出發去了耶路撒冷……
當他的父親海克努斯聽說他在跟著拉班約翰拿·本·紮凱學習《律法書》,他宣布:“我要去禁止我的兒子以利則使用我的財產。”
據說,那天拉班約翰拿·本·紮凱正在耶路撒冷演講,以色列所有了不起的人都坐在他麵前。當聽說海克努斯來了,他召集了衛兵,對他們說:
“如果海克努斯來了,不要讓他坐下。”海克努斯來了,他們不讓他坐。但是他往前擠,坐在富有的、高級的城市領導人中間。
“我不能說了。”拉比以利則懇求道。
拉班約翰拿催促他,同學們催促他,所以他站起來發表了人們從未聽到過的演講。當話語從他口中說出的時候,拉班約翰拿·本·紮凱站起來吻了他的頭,大聲說:“拉比以利則,大師,你教給我真理了!”
休息的時間還沒到,他的父親海克努斯站起來說:“大師,我來這裏是為了禁止讓我的兒子以利則使用我的財產,現在,我所有的財產都應該給我的兒子以利則!”
父母在孩子麵前會不自覺地扮演權威的角色,但是這並不百分百有利於孩子的成長。所以,做父母的不要濫用自己的權威。請看一則寓言:
父親的愛給了孩子,孩子的愛又給了他們自己的孩子。
從前有一隻鳥,帶著三隻雛鳥,要飛過波濤洶湧的大海。大海太寬闊,風太猛烈,父親不得不用爪子把小鳥一個一個地帶過去。當他帶著第一隻小鳥飛到一半的時候,突然一陣大風刮來,他說:“孩子,看看我為了你怎麼拚命地努力。當你長大的時候,你能像我這樣照顧我的晚年嗎?”
小鳥回答說:“隻要把我帶到安全的地方,當你老了的時候,你要我做什麼都可以。”
於是父親把小鳥丟進大海裏,小鳥淹在水裏的時候,父親說:“對你這樣的騙子就應該這麼做。”
然後父親返回岸邊,帶著第二隻小鳥,問了同樣問題,聽到了同樣回答,把第二隻小鳥也淹死了,大叫著:“你也是個騙子!”
最後,他帶著第三隻小鳥過海,當他又問到同樣的問題,最後這隻小鳥回答說:
“我親愛的父親,你確實為了我冒著生命的危險,拚命地努力,如果你老了我不報答,那是錯誤的。但是,我不能束縛自己。可是,我可以保證:如果我長大了,有了自己的孩子,我就要像你對待我這樣對待他們。”
對此,父親說:“說得好,孩子,你很有智慧;我要饒了你的命,把你帶到安全的地方。”
不仰視權威,強調獨立
在猶太人的語言中,“希伯來”的原意是“站在對岸”,亦即站在隔一條河的地方,或是與別人不同的地方。每一個人都要去找這麼一個地方站著,才能立足於社會上。猶太人就是這樣獨立地站立著,才不至於盲從。
《塔木德》中有許多鼓勵人們反抗的話語,其基本觀念在於:人必須脫離常軌,才能促進進步。換句話說,人不可以盲從權威。
《塔木德》教人脫離常軌,而且事實上,猶太人也從不迷信權威。以天文學為例,伽利略、喀布拉等人都曾向他們那一個時代的天文學挑戰,愛因斯坦也就是因為敢於脫離常軌,才推動著人類曆史一步一步地前進。
有一個這樣的故事說明猶太人是不迷信和盲從權威的。
一次,拉比以利紮·本·西蒙從老師家裏出來,悠閑地騎著毛驢,感到很快活,因為他剛剛學習了不少《律法書》,心中充滿了驕傲。突然,一個非常醜的人對他打招呼:“祝你平安,先生。”
他不對人家打招呼而是說:“你可真醜陋啊!你周圍的人都和你一樣難看嗎?”
那人回答說:“我不知道。但是你可以去跟我的造物主說話:‘你造出來的東西多麼醜陋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