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去的鄉村油榨坊
原創文學
作者:桂孝樹
每年的5月,也就是到了油菜籽收割的季節,這個時候那金黃色的油菜花經過歲月的曆練變成了成熟的油菜籽,鄉下人忙著把收割的油菜籽曬幹準備榨油。可以說這個季節整個山村都被濃烈菜油的清香包圍著,我用鼻子深深地吸著說,那味道真香,曾經逝去的歲月再次走進我記憶深處讓我沉醉!。
兒時的我最高興的事情,莫過於和大人們一起去榨油房裏榨油,隻要是開榨了,從油榨房飄出的菜油香味特別香,在方圓幾裏之外就能聞到它的香味,直把人的五髒六腑都浸透!而且每天都能吃新鮮菜油炒的菜,滿碗裏都是油,特別好吃。
以前是土法榨油要比現代機動榨油操作繁瑣複雜得多,油菜籽從曬、濾、磨、蒸、到榨出菜油,大約有20多道工序,每一道都不能馬虎。將曬幹篩選好的烏黑飽滿的油菜籽倒入大鐵鍋裏上下翻炒,這時候要通過眼看、鼻聞、手摸一係列方法掌握來火候,千萬不能炒焦。然後放到石磨上磨成粉,那時一般都是用牛來拉磨子,輪到父親當班時,父親總是把我帶去,那時鄉村流傳著“小孩好吃撈蝦,大人好吃進榨”的俗話。兒時的我經常跟父親到油榨坊玩,能嚐到大人們事先帶去的麥粉炸成的油圓子、小魚炸成的燒烤品等,我還能騎在牛背上用鞭子不時地趕著牛拉磨。
磨好的菜籽粉,放到蒸甑中蒸上約5-6小時,菜籽必須蒸熟透,這樣出油率才高,而且榨出的油也格外香,存放的時間也長。餅蒸有沒有蒸熟,主要是看蒸汽和聞香味,餅蒸好了,從蒸甑裏冒出的蒸汽不僅大,而且呈一種直噴狀態。未蒸熟時冒出的蒸汽則顯得輕飄慢散、綿綿無力,餅蒸熟了的時候散發的香氣也特別濃烈。油餅蒸熟後便要進行“包枯”,“包枯”是榨油過程中很關鍵的一步,從熱氣騰騰的甑裏把熟油粉倒入鋪滿幹稻草的鐵圈裏,趁熱將稻草包在油餅的上麵,並壓勻用腳踩緊包好,使之成一塊塊待榨的油餅。“包枯”完畢後開始上榨,上榨是將一塊塊菜餅整齊地橫放進主榨的榨槽內,周圍用大小不一的雜木條擠緊。
隨後便開始“打榨”,這是一項由多人配合完成的重體力活兒,大家一起鼓足勁喊著號子地撞響第一榨,據說是撞得越響出油就越多。“轟—轟—”木榨的聲音沉悶有力,和大夥們的吆喝聲伴隨著菜油的香濃傳出好遠,真可謂“出村四五裏,還聞榨油香”。每撞擊一下,鐵圈邊上便沁出了細細的油珠,油珠迅速從四麵八方彙成油水,清香四溢的菜油便順著油槽汩汩地往油桶裏流淌。榨出的油脂清亮光潤、香味濃、口感好,而且低溫榨油能最大程度地保留菜籽油的營養。
幾十年過去了,回想起當年鄉村油榨坊情景,總是讓人倍感親切,產生留戀之情。隻是,這些東西大都失去,傳統的油榨逐漸被機械化所替代,那種“咚咚”的檑木聲和吆喝聲伴隨著香濃的菜籽油留存在記憶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