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不過近人情
名師講壇
作者:李彪
作文是生活的反映。優秀的作品,自能表現出作者的風格操守和思想感情,極易打動讀者。清代學者張問陶說:“天籟自鳴天趣足,好詩不過近人情。”明代的焦竑也說:“苟其感不至,則情不深,情不深,則無以驚心而動魄,垂世而行遠。”要想寫出好作品,那就必須熱愛生活,懷著一顆謙卑之心看待周圍的一切,對事物和人都充滿感情,從中發現美好並觸動靈感。錢理群先生曾說:“培養一個人怎樣寫作,在另一個意義上就是培養一個人怎樣做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因此,寫文章一定要有真情實感。那麼,我們在平時的寫作中應如何做呢?
一、寫出真情實感,要突出兩個特點
1.細節真實可感。真實的細節是真情實感的載體。具有真情實感的作品善於將生活鎖定在一些生動感人的細節上,就像一幅優秀的美術作品,要選擇好角度,主次得當,才能攝人魂魄。如楊絳先生的《老王》,文中運用的細節很有特色,概括來說,就是“三送”:送冰、送人、送香油和雞蛋。寫送冰,抓住“車費減半”這個細節;寫送人,又寫了老王熱心地用三輪車送錢先生上醫院,還堅決不要錢,拿了錢還不大放心,擔心人家看病錢不夠這些細節,尤其是那句“他啞著嗓子悄悄問我,你還有錢嗎”,其中包含了多少發自內心的人性關愛;寫送香油和雞蛋,則寫了老王受了錢先生家的好處並不忘,總覺得欠了人情,於是臨終前,掙紮著把他的香油和雞蛋送給作者的情節。這“三送”真實可感,通過作者的描寫展現了老王熱心助人、忠厚善良的品質。身為知識分子的楊絳先生也沒有抬高自己的身價,而是同樣給予老王以尊重、平等與理解,如“我在家聽到打門,開門看見老王直僵僵地鑲嵌在門框裏。”“我強笑說:老王,這麼新鮮的大雞蛋,都給我們吃?”這裏的“鑲嵌”“強笑”準確含蓄,透露出作者對老王病成那個樣子卻還拿東西來謝她時心裏說不出的酸楚和悲痛。因此,寫作時唯有真實,文章才會產生美感,而善和美是建築在真的基礎之上的,虛假的東西隻會讓人心生厭惡。
2.物象契合巧妙。語言文字體現的是一個民族的思維方式。漢民族在心理上是注重直覺和形象的,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文化,尤其是莊子,善於通過多種形象的比喻和寓意,表達對宇宙、對人生超脫的審美態度,對中國文學產生了重要影響。受禪文化的影響,中國傳統文學還特別講究“妙悟”。嚴羽《滄浪詩話·詩辨》就談到“大抵禪道唯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傳統文學作品中的“文眼”“詩眼”,都是古人對人生、藝術的豁然開朗、大徹大悟,是靈感思維的結晶。這些“文眼”“詩眼”實現了真情與物象、生活的巧妙契合。因此,寫作不能為傳情而傳情,要把握契機,做到物象的選擇與情感的流露渾然天成,達到“天然去雕飾”的境界。
二、寫出真情實感,要圍繞生活展開寫作
1.理解自己和他人,熟悉世態人情,首先要學會觀察。觀察是我們了解自然世界和社會人情的一個重要途徑。觀察能力是作文的基本功。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讚可夫曾告訴他的學生說:“學習觀察並不需要到非洲去,也不需要到西伯利亞去,你們隻要在屋子邊上的那塊草地上蹲下來仔細看一看,你們就會發現一個驚人的昆蟲世界。你們大概不知道螞蟻會發出聲音並能互相‘交談’,螞蟻的‘話’是很輕的,但已經能夠用磁帶錄下來了,也就是說你們可以聽到螞蟻怎樣‘講話’。螞蟻為什麼能背起比自己身體重好多倍的東西?人就不可能這樣。”蘇霍姆林斯基也提倡寫觀察作文時,要進行實物寫生。他在帕夫雷什中學,為學生提供的233個作文題中,寫生性質的觀察作文題共有116個,占總數的50%。在大自然裏,我們每走一步都會發現許多神奇的事物;在生活中,每轉一個彎都會發生很多新鮮事。因此,要培養觀察能力,用心觀察周圍的事物和生活,才會寫出具有真情實感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