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1 / 2)

自打二哥上了初中,母親的耳根兒就再沒清淨過,總有人陰陽怪氣的告訴母親,“你家二小子現在可了不得,整個初中都出了名了,成天不好好學習,沒事就知道往小賣鋪跑,都快把那兒當你們家了,聽說賒了不少賬。這小子年績不大,腦子倒是不小,現在就敢在外麵賒賬了,長大了還不得和他老子一個德行,你可要趁他們現在還能管教的時候多管管,要不難保以後不給你鬧個大亂子。”每當聽到這些,母親免不了要對我二哥罵罵咧咧,我二哥肯定是聽不到的,他還在中學,母親是罵給那些把這消息告訴她的人聽,不這樣做是不行的,那些人會以為母親護犢子,不把他們的話當回事,要是這樣他們的臉可就沒地方放了,當然光罵我二哥是不夠的,母親必須對那些把消息告訴她的人千恩萬謝,這些人也是覺得和我母親關係不錯才善意的提醒,不謝人家怎麼說的過去。我卻是看不慣那些嘴臉,明顯帶著幸災樂禍的表情,他們之所以費勁巴拉的專程告訴我母親,也許並非出於好心,保不準隻是單純的想看看母親的笑話,順便讓他們那可憐的自尊心和同情心得到滿足和宣泄。村裏人見不得別人比他們好,他們唯恐天下不亂,恨不得有人能把天捅個窟窿,莊稼漢是生活在這個社會最底層的人,貧窮和無能造就了他們骨子裏的自卑感和容易泛濫的同情心,這些人最喜聞樂見的就是有人比他們還要倒黴,比他們還要慘,隻有這樣他們才有機會自欺欺人,覺得自己其實過得還不錯,至少比那些不如自己的人要好的多,也隻有這樣,他們才有機會去虛情假意的宣泄自己的同情心,有些時候真的很難分辨出這些人是在可憐別人還是在可憐自己,就像那些快要死的人去哭那些已經死了的人,一樣難以分辨是為已經死了的人哭,還是想到自己也快要死了才哭。因為家裏窮,母親對我們的管教自然也就比較嚴,從小到大隻要我們稍有行差踏錯,就逃脫不了被繩子抽的命運。二哥在學校賒賬這事兒傳的沸沸揚揚,被繩子抽是遲早的事,二哥心裏大概也清楚,所以每次回家後都格外懂事,想方設法的討母親歡心,家裏地裏的活都搶著做,事事都做到讓母親滿心如意,無可挑剔。母親總說我們幾個孩子中要數二哥最傻,母親生下二哥的時候,我大姐也沒斷奶,本來夠一個孩子吃的奶水分給兩個吃,大概是小時候營養跟不上,二哥長的比我都要瘦小,村裏人見了都要恥笑他,說二哥是土行孫,二哥聽了也不生氣,總是笑一笑了事。二哥雖然瘦小,幹活卻像拚了命似得,做什麼事都好像不知疲倦,別的小孩都是被家長逼著才肯幹活,二哥是母親不訓斥就不知道停下來。他會拾柴禾以後,就整天整天的提個籃子去拾柴禾,院子裏柴禾總是堆得滿滿的,直到母親說那些柴禾兩年都燒不完,再堆怕有蛇爬進去,他又去拔草,撥的草家裏養的牲口吃不完,母親隻好把那些剩下的曬幹,也當柴禾燒,等到二哥上了三年級以後,家裏的水缸經常是滿滿的,他每天都要去溝裏挑好幾擔水回來。那時候村裏人見了母親都開玩笑說“你家二小子是不是上輩子欠了你們的,這輩子到你們家肯定是還債來了,你看他幹起活來不要命的那樣”。盡管二哥每次回到家都是小心翼翼的,可該來的總是會來,每個人都得為自己做過的事買單。那是二哥暑假前最後一次要去學校了,吃過早飯後母親對二哥說“你去給我拿一下我那繩子”,當時我和小妹正準備去學校,聽到這話就知道不妙了,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不知道母親是要拿誰開刀,這個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母親一貫的做法不是誰有錯抽誰,而是不管誰犯錯,其他人也都會跟著遭殃。二哥顯然是知道內情的,他並沒有按母親說的去做,隻是把頭漸漸埋在了胸前,臉上青一陣紫一陣的,眼看著就要哭了,我偷偷打量了一下母親,想從她臉上發現什麼蛛絲馬跡,母親看二哥沒動靜,臉色越來越難看,看來暴風雨馬上就要來了,我把頭轉向小妹,問到,“你不是今天值日嗎,還不趕快去學校,想讓老師批評是不?”小妹剛開始臉上滿是詫異,可看到我給她使眼色後就明白了,感激的看了我一眼,起身開門跑了出去。小妹走了後我鬆了口氣,至於我,我寧願和二哥一起被抽,從小我就覺得二哥最疼我,每次母親抽我的時候二哥總要擋在我前麵,用他那比我還要瘦小的身軀護著我,這次我又怎麼能讓他一個人承擔,我沒辦法讓母親不生氣,能做的也就隻是多替二哥擋幾下。長這麼大,挨抽的次數多到連我都記不清了,可那次我卻至今都記憶猶新,母親從來沒打的那麼狠過,也難怪,不當家不知柴米貴,那時候家裏窮成什麼樣了,對於母親來說,錢比她的命都要貴,一分錢她都恨不能掰兩半花,大姐為了省錢供我們兄弟兩讀書主動輟學了,二哥卻在學校賒賬,這她能不動肝火嗎。我本來是想替二哥多擋幾下的,可母親的繩子抽下來的時候都是二哥死死的護著我,越是這樣母親越生氣,一繩子比一繩子抽的狠,每一繩子抽下來二哥的身體都會不由自主的顫栗。那天母親足足夠打了我們兩個小時,打到後來二哥實在是受不了了,他給母親跪下了,二哥苦苦哀求母親“媽,你別打了,我再也不在小賣鋪賒賬了,我一定改,以後再也不會花家裏的錢了”。放下繩子後母親就哭了,看二哥苦苦哀求的樣子,母親想起了我大哥前兩年上初中的情景,她突然有點後悔,也許錯的並不是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