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袁銀龍購買古玩上當記(1 / 1)

我剛入門時也曾經在農村淘寶時上過當。那是在河南許昌一個村子,我住在生產隊長老尤家裏,老尤人很好,我們很談得來。老尤出門買菜了,我一個人無聊就出門,走到他家屋後的老劉家。老劉在家,聽說我是來買製錢的(由於受清朝製錢製度影響,現在很多農民還把古幣叫做製錢),他就拍胸脯說他知道誰有,就帶我去了另一個人家。那個人說你來晚了,東西剛被個叫法明的人拿走,說要拿到上海去賣。我們三人就又去找法明,在法明黑暗的家裏,我見到了十幾枚錢:有永安背土、乾封泉寶,還有其他東西。我很激動,但法明說他不想賣給我,經過討價還價,最後作價520元。我身上隻有400塊,隻好把手表抵120元給他。我回去的路上正好碰見老尤買菜回來,他一看我買的東西,就說:“壞了!你上當了!買準的?”我一緊張忘了名字,就說:“是老劉帶我去的,花了400塊,還有一塊上海表。”老尤立馬就拿著東西急匆匆過去,當時我蒙了:東西還沒看仔細呢,卻都是假的1520元,可是當時我一年的工資呀。過好一會兒尤大哥回來了,他把手表和390元給我,說:“那兩人非要扣錢,好說歹說,一人5塊錢,法明馬上要出門,要不堵住,那就晚了。”我雖然損失10元錢,但還是很慶幸,隻當花錢買教訓了,有驚無險!原來這都是老劉幾人故意設的套,下麵天天有人造假,騙了好多人,不少騙家連樓房都蓋了。要不是因為老尤是隊長,這錢就要不回了。

這說明一個問題:這些年,仿品和贗品正在向農村挺進。一些人就利用收藏愛好者喜歡到農村淘寶、撿漏兒的心理,幹脆就將一些低檔的仿品、贗品放在農民家,等收藏者上鉤。用他們的活說叫:上山下鄉,騙你沒商量。還有不少騙子裝成農民模樣蹲在城裏的街頭擺小攤賣玩意兒的,上當的人電視上報道多了去了。

還有一種騙術就是假裝好心人,明幫暗騙。大概三十年前,我剛剛喜歡上錢幣收藏。有次我去上海看姐姐,姐夫是搞收藏的,我常去看他們。當時國內收藏業剛剛起步,但是上海的收藏業很火。我在徐彙區星期天市場上,見到好幾個古錢幣地攤,很興奮,所有的古幣我都問過來,攤主問我:“儂買不買啊?”我忙說:“買,買,價格能不能便宜呀?”他指著幾個北宋錢,“要得多,七分錢一‘隻’”。我一下挑了好幾十枚,還有幾個大個兒的,他算我兩毛錢一“隻”。我高興壞了,又來到一位老先生攤前,他的錢幣不多,有幾隻空首布。他看著我手裏剛買的錢,笑了,說:“儂還不認得真假呀?”我一下暈了,心想這還有假的?老頭說:“小夥子,清朝都有假的,到了民國假的更多,解放後少一點,但是也有人造的。”他指著紹聖隸書大錢,“這個要真了儂可以換套大房子,帶抽水馬桶的”。有抽水馬桶的房子,當時是上海人的夢想,有了它找對象都好找。他又說:“黃銅是明末以後才有的,以前的是青銅,要不怎麼叫青銅器呢?”老人家真好,教了我這麼多知識,我就買他個東西吧,他把一個空首布算兩元給了我,好貴呀!但是我認為挺值。回家後姐姐問我都買了什麼,我到口袋裏去掏空首布,一看被我不小心弄彎了,又掏出了一大堆,姐夫看了直搖頭:“上當啦!這個空首布是黃銅的,是真的早就斷了,怎麼會彎呢!這些北宋錢隻賣一塊八一斤。”我還不信,說:“這是位老先生賣給我的,他還教我鑒定知識了呢。”姐夫說:“那一定是老鄧,他就會騙小孩,先告訴你買的東西不好,再讓你買他的,讓你交學費。兩元錢也不貴,如果是真幣,在鄉下收最少也要十五元,市場上沒有二十元人家是不會賣的。”三十年前的兩元錢,要相當於現在的二百元,好心疼啊!這種騙術在市場上多年來很流行,所以我們一定要警惕,剛入門要找老師、找信譽好的人買錢,至少不會坑騙你。

(摘自《檔案界》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