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後記(1 / 2)

因為學習、工作的原因,我曾經有機會多次訪問意大利,足跡遍及這個美麗國家的各個地方。1997年4月中旬,利用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參觀了當年的米蘭國際家具博覽會,對意大利中小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有了更加直觀的認識。博覽會結束後,在我的意大利朋友Michele Corsi的陪同下,我們又驅車前往曆史名城比薩,參觀了位於波奇龐西(Poggibonsi)的家具產業區和位於卡拉拉(Carrara)的大理石製品產業區。這是我第一次深入到當地企業進行考察,而且憑借Michele與企業主們良好的個人關係,我能夠直接向他們了解我所關心的關於產品開發、生產和銷售的各類問題。現在回想起來,當時我所走訪的絕大多數企業應屬“微型企業”範疇。實際上,那時我所關心的問題集中在一點,那就是這些生產傳統消費品的小企業如何能夠獲得國際競爭力。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講,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意義深刻。在我們大多數人的心目中,隻有那些大型企業或企業集團才合乎時代發展的潮流。客觀事實告訴我,意大利經驗可能給出了另一種答案。

從那時起,有關產業集聚區域中小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問題就一直吸引著我。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我查閱了一些研究資料,並在以後的幾次訪問意大利期間,又有意識地走訪了許多產業區的中小企業。2001年9月,我開始在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攻讀區域經濟學博士學位。通過學習有關文獻,我對產業集聚問題的認識上升到了理論高度。2002年第一學期,我選修了季任鈞教授主持的“比較經濟地理學研究”課程。季先生的悉心教誨和有針對性的案例分析幫助我迅速理清了該問題的研究頭緒,堅定了我選擇本題目作為博士學位論文研究課題的決心。季先生對我進行該課題研究寄予了殷切的希望,曾建議我進行中外產業區經濟發展的比較研究。但產業區經濟對我國知識界和行政管理部門都屬新的研究領域,文獻資料和經濟統計數據較為缺乏,比較研究的初衷隻得暫時作罷。幸運的是,我目前在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所進行的課題與本研究具有很強的相關性。因此,我將有機會對本研究中涉及的內容做進一步的深化和完善。

在本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得到了導師王正毅教授真誠、耐心的指導和幫助。王教授在我醞釀論文研究框架的初期即指定了一係列閱讀文獻,為我後期的寫作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這些文獻中,包括當時Amitav Acharya剛剛出版的一部新作。在這部研究著作中,作者采用建構主義的研究方法,強調了認同和規範對於不同經濟行為體共同組成的經濟社會的穩定、支持作用。這一研究方法給了我極大的啟迪,結合後來的文獻學習,最終形成了本書的以社會經濟網絡的視角研究產業集聚區域中小企業發展問題的研究路徑。在本課題初稿完成後,王教授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閱讀文稿,提出了許多修改意見,並再次布置閱讀文獻。2004年2月末,在王教授赴哈佛大學前夕,我又在北大朗潤園再次聆聽其教誨,王教授從論文的整體結構到具體內容都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修改意見。他的博學和嚴謹治學的態度對我是終生受益的激勵和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