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父母“啃小”,80後扛得住嗎?(1 / 3)

專題

作者:本刊編輯部

策劃人小語

台灣樂壇小天後張韶涵與母親的“贍養門”事件又上頭條了。這回她被指控雇人毆打母親,原因還是錢。從2008年張韶涵把自己的財政權從母親手裏要回來開始,這場母女反目的家庭劇就拉開了序幕。張母控訴女兒棄養,張韶涵則聲淚俱下地表示母親獅子大開口,自己無力承擔她提出的經濟要求。

在這場親情決裂的無頭公案中,張韶涵被張母一家稱為“不孝女”,張母一家則被網友譏諷為“職業要錢團”,輿論很少見地偏向了“不給錢”的女兒。不少“80後”的網友稱,自己同情張韶涵,隻因遭遇了和她相似的故事:被父母長輩不斷地“啃”。他們有退休金,生活上也沒有壓力,卻對子女不斷索取,要求子女滿足自己的各種物質需要,把“啃小”視為理所應當。“啃”得子女傷筋動骨,也“啃”得感情支離破碎。

子女們從來不否認父母在養育過程中付出的金錢和情感,也願意回饋給父母一個幸福的晚年。但是,當父母的索取過於龐大、沒有節製時,原本已經身負重荷的子女該如何麵對?被“啃”掉的親情又該如何彌合?父母那些自私、貪婪的行為,真的全是他們的錯嗎?

故事一

婆婆的

“逼房大戰”

一年前,我和老公終於告別租房生涯,在上海浦東貸款買了一套60平方米的小兩居。不久後,在太原的婆婆不知道受了什麼刺激,非要把自己住的兩居室賣掉,說樓層太高了,以後年紀大了爬不動,準備換個帶電梯的房子,“你大姨都換別墅了,咱也不能太落人後。”換就換吧,可她老人家非要買個三室一廳的大房,光首付就要15萬元。婆婆對我老公說:“這麼多年供你讀大學,我們已經把積蓄都花光了,現在也輪到你回報父母了,這15萬塊錢你得替媽掏。”

虧婆婆想得出來!我和老公都是80後,工作沒幾年,每月工資加起來也不到一萬塊,除去3000多元的房貸和基本的生活費外,所剩無幾。別說15萬,5萬我們都拿不出來。

婆婆催了幾次,見我們手頭實在拿不出那麼多錢,隻好作罷。我以為事情就這麼結束了,沒想到婆婆又有了新想法:到上海和我們一起住!婆婆說:“老家的房子已經賣掉了,我們就小山這一個兒子,不靠他靠誰?我們也得來上海享享福,過過大城市的生活。”

當公婆拖著全部家當來投靠我們時,我忍著滿肚子的委屈,在小書房裏搭了一張彈簧床。“你爸有關節炎,我們睡主臥,你們就睡這裏吧。”婆婆不由分說拉起公公就進了主臥。

我流著淚一夜沒睡,老公哄著我,但也沒辦法。老公是個大孝子,他不可能趕父母走,讓父母居無定所。

在上海住了兩個月後,婆婆不斷地說大城市就是好,要在上海養老。“就是房子小了點兒,以後有了孫子就住不下了。”婆婆念叨了幾天後,對老公說:“小山,這房子太小了,在家轉身都轉不開,幹脆你給我們在上海買房吧,就在這個小區附近,以後你們有了孩子,我也方便過來。”

聽了婆婆的話,我差點兒把飯噴出來。“媽,你打聽過咱家附近小區的房價嗎?一套房子起碼要兩百萬,我們哪有那麼多錢?”

“是啊是啊,小萱說得對。要不我們幫你們在郊區買套房,那邊便宜,空氣又好,適合養老,周末我們還可以過去。”老公趕緊提議。

“去郊區?那我們還不如回太原,要買就在附近買。太原的房子賣了20萬,我們都拿出來,剩下的錢你們想辦法。”不容置疑地拋下這句話後,公婆就出門散步去了。

在接下來的半年中,公婆幾乎天天都要說買房的事,還理直氣壯地說讓兒子養老是天經地義,就是該給他們買房,讓他們安度晚年。

每次我在廚房聽到這些都氣得要命,然後把鍋碗瓢盆弄得叮當作響,心裏恨恨地想:“有錢你去買啊!還要在市中心,非要把我們逼死啊!真沒見過你們這樣的父母,一點都不為子女考慮。”

這半年來,我過得十分壓抑。買房是早晚的事,因為老公已經在拚命工作、四處兼職,然後把每月賺來的錢悉數交給父母。我很心疼他,但老公卻覺得這是理所應當的,還讓我也要努力工作多賺錢。為這事,我們吵過不知道多少次,我罵他是“愚孝”,他則說孝順父母有什麼不對?是,孝順沒有錯,但也得看自己的能力不是?我也很恨婆婆,難道她想把自己的兒子累死才滿意嗎?

專家發言

婆婆為什麼

不心疼兒子

從心理上看,老年人麵對的是全麵喪失的生活,職業生涯還是社會成就都在急劇下滑。這個時候,能夠代表社會價值感的就是子女了,因此,他們會不斷地向子女索取,要求子女完成自己的心願,為自己的人生負責。文中的婆婆就是這樣,在潛意識中,她已經看不到真實的兒子到底收入多少、能力多大,腦海裏呈現的是能不斷滿足她需求的、理想化的兒子。何況,兒子願意做牛做馬,恨不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母親自然不會覺得是在壓榨兒子。

這是兩個女人的戰爭

從故事裏可以看出,這是兩個女人的戰爭:婆婆要兒子買房,妻子不讓買。應該說,妻子的立場是比較值得肯定的,因為她對家庭的界限劃分得比較清晰。她的困境就在於,小家庭內部立場不一致。

妻子如果想解決這個難題,可以這麼做:首先,在放鬆和平靜的狀態下,認真聆聽丈夫的想法,聽聽他和父母的關係,聽聽他孝順的觀念是如何來的。隻有先理解丈夫,才可能和他建立統一戰線;其次,準備好至少兩套方案,用理性而不是抱怨的方式對丈夫說出自己的想法。比如我們的財政如何支配、買房的時間計劃表、丈夫的健康如何保障、丈夫之前的表現哪些可取、哪些需要調整、哪些堅決不行。非常清晰地告訴他,咱們的底線在哪兒,能做到什麼,不能做到什麼。記住,和丈夫溝通的原則是:一定不要否認丈夫,而是從心裏肯定這個男人,肯定他願意為母親完成心願的態度,隻是在方法和時間上還需要進一步探討。

解決問題的核心在丈夫

故事裏的丈夫不顧自己的能力和小家庭的生活,一味地滿足母親提出來的要求,可以看出他和父母的聯結很緊密,界限感不強,習慣了和父母成為一體,這不僅對小家庭不利,對自己也不利。丈夫應該在心理上和父母“斷奶”,在對父母的報答和對自己小家的維護中尋求平衡。這個煩惱對丈夫也是一個重要的機會,是他從“乖乖男孩”走向有擔當的成熟男人的關鍵時期。

故事二

爸爸媽媽,

女兒不是搖錢樹

弟弟要結婚了,這本來是件讓人高興的事,但爸媽的一通電話讓我寒了心。電話的主題一如既往:要錢。隻不過,這回更離譜。他們說,女方家長要求弟弟買一套80平方米的新房,而且要付全款。在當地,一套房子大概要30萬元,父母說他們和弟弟共出10萬元,剩下的20萬元由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