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改造準備(2 / 2)

“秦尚書讓二位大人來,該是就為了西市坊改造一事,皇上已經首肯,工部隻需出設計和施工人員即可,工程所需費用全部有十六殿下的花間坊出,二位大人不必擔心銀子的事。”

孟端的一句話,打消了夏仲和蕭宗恩二人的顧慮,原來不用工部出一分錢,工部的人還可以賺取些人工工錢,算來也是劃算。

“不知十六殿下如何改造這西市坊?那些現有的商戶如何安置?”員外郎夏仲問道。

“商戶的安置大人不用擔心,本公子自由辦法,營繕司隻需按照本公子的意思拿出設計草圖和派遣工匠即可。”

朱栴這樣一說,二人笑了,主事蕭宗恩道:“若按照十六殿下這樣說,此事就好辦多了。”

隨後朱栴給二人說了自己的設計理念,二人記錄後告辭,出了應天府衙門,去西市坊實地查勘去了。

送走了營繕司的二人,孟端還是問起了西市坊官店的事,朱栴便笑著道:“西市坊的改造,與它‘福字號’沒有關係,唯獨它不動,本公子讓它自己關門大吉。”

孟端聽的是哈哈大笑,道:“十六殿下你太狠了。”

“孟大人,本公子請大人派一個人去常駐西市坊,監督西市坊進出帳的貨物買賣,有此人按月上報應天府西市坊所繳納貨物稅的數目,也是取代官店和捕快收稅的弊端。”

孟端思索後,一拍手,道:“妙啊,這個法子好,在西市坊可以一試,隻是派何人合適,本府尹要斟酌一二。”

“孟大人,派駐的人,本公子都想好了,推官王定一是最佳人選。”

朱栴說完,孟端又笑了:“哈哈,我說十六殿下,你可真會選人,府丞吳翔和和推官王定一是本府尹最器重的兩個人,你卻要抽走一人。”

“哎,孟先生,這抽調去西市坊也是在為應天府做事嘛。”朱栴不稱孟大人了,改稱孟先生了。

“好,那改造完了,就派王推官去。”

曆史上宋朝的經濟極為發達,國家的財政收入百分之八十來自工商和手工業者,農業隻有百分之二十,足見商業和手工業對宋朝經濟的貢獻。

而明朝時期國家的財政收入工商和手工業隻占百分之二十,百分之八十來自於農業稅收,明朝最鼎盛時期的國家財政收入也隻有宋朝的一半不到。

這樣的差距,也是朱栴看到的潛力。有明一朝,閉關鎖國,禁海政策更是時中國自我封閉,浪費了更好融入世界發展的好時機。

孟端說完,幾人都笑了,之後朱栴告辭孟端,幾人出了應天府。

朱栴帶著馬世勳和趙可兒二人,直接去了西市坊,進了陳梓文家的院子,陳梓文正在看書,見十六爺來了,早丟下書本迎了上去。

“十六爺,我家的商號暫時不想打理,就想靜靜,在家陪著母親和三娘。”

“不打理也無妨,這幾日就要啟動西市坊改造拆遷,趁著改造時間,你幫本公子做件事。”

“何事?十六爺隻管說。”

朱栴將陳梓文拉到一旁,附在陳梓文的耳畔就密語起來,直說的陳梓文不斷點頭微笑,一臉驚喜。

“就這樣去辦吧,本公子等你的好消息。”朱栴說完,陳梓文答應著,之後幾人離去。

韓掌櫃的屋子內,朱栴還是讓他早日康複,這幾日就要改造西市坊了,還要韓掌櫃下大灶為工程隊開灶呢,這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算是彌補韓掌櫃所受的委屈。

韓掌櫃還是陪著十六爺走訪了幾戶窮苦人家,眾人都在盼望著西市坊早日改造,以改變自己的生活。

朱栴也感覺到了自己的責任,這些窮苦百姓,尤其這些從商的人,不被世人待見,就連“士農工商”都是商在最後。

回到大宅院的時候,張秀才和李享正在接待幾家勳貴的管家,朱栴讓李享匆匆趕了回來就是為了找這些人商量上頭條的事。

這十二家的管家們最後一致同意,以五千兩銀子的價格上頭條,誰家先送來了銀子誰家先上。

當天下午,就有幾家送來了銀子,張秀才隻好趕往國子監旁邊的印刷作坊,後麵的報紙就是兩版,要連出數期,張秀才也是壓力不小。

項來和卓然也請來了薑老伯,薑老伯看到有十石幹花,喜極而泣呀。趙媽不讓他走,就留下等朱栴回來一起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