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才擺字攤,自然是知道哪裏的印刷和紙張質量好,這和文人、文化沾邊的事,他自然是非常樂意做。
“國子監附近的印刷作坊,印刷質量和紙張質量是最好的,可去國子監附近印刷我們的邸報和名刺。”張秀才對著眾人道。
那還說什麼,就是國子監附近了,幾人直奔雞籠山南邊的國子監,這大明國子監是洪武十五年建立的,足見朱元璋對國家教育和人才培養的重視。一個時辰後,眾人算是到了國子監附近的印刷作坊了,一股印刷的油墨香味也是讓人粘了許些文氣。
張秀才直接帶大家進了最大的作坊,這裏也是國子監印書的地方,找到了作坊的掌櫃,說明來意。作坊掌櫃接過張秀才遞上的文稿,通看了一遍後,他看著張秀才和大家,一臉的不解和疑惑。
“這位兄台,你這印刷的報,莫說國子監從洪武十五年成立以來沒有印過,就是在江浙印刷鼎盛時的唐、宋時期也沒有印過,這不是兒戲嗎?你等休要戲弄在下了。”作坊掌櫃道。
“這位掌櫃,這印刷的報雖前人未曾印刷過,那未必今人就印刷不得了,還請掌櫃的說個價錢,接下這活吧。”朱栴上前,抱拳道。
掌櫃看了一眼朱栴,道:“看幾位都像是讀書人,這讀書人若是想讀書,那國子監有得書賣,讀書人不好生讀書作學問,印什麼水粉報?真是不解。”
經不過幾人的再三好言相勸,掌櫃的終於勉強答應接下這活計,並開出了每份五文錢的價格。朱栴一口氣答應了掌櫃的開出的價格,並首印一千份,掌櫃的一看一千份的量,也可賺些錢,便喊來了幾位熟練的活計分配工作。
“這報的內容隻好有你們來定稿和校對,這四個版怕是文章少了些。”掌櫃的有些為難的說。
“無妨,頭版直接是‘賢良’,這篇《西平侯功勳錄》足夠了,二版、三班都是‘悅己’,這些水粉的介紹足夠兩版了。”朱栴似是很熟悉印刷排版一樣,介紹著自己的意見,道:“四版就分兩個小版塊,‘淑嫻’和‘女戒’也夠了。”
掌櫃看著少年朱栴,一時驚奇的有些傻眼,這少年怎麼懂的這麼多?莫不是來搶飯碗的?其實他哪裏知道,曆史上的十六爺朱栴是二十幾位皇子裏,唯一編纂並自己印刷過書籍的人,也是才氣卓越的出版人。
“掌櫃的,就按我家少爺的的辦,印刷越快越好,這是第一期,日後怕是你這裏就成了我們的定點印刷作坊了。”李享看出了掌櫃的疑慮,便解釋給他。
這樣一說,掌櫃的樂了,便又談好了名刺的價錢,還讓張秀才留下校對,讓其他人安心回去等著明日下午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