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章:天下大同下(大結局求訂閱)(2 / 3)

即使劉邦死掉了,張良都未必會死,果然現在劉邦已死,如果有事找他隻能靠燒紙,但是張良還活得好好的,並且有勇氣來鹹陽見自己。

要知道按照道理來說這個人曾經謀害過自己的父皇,盡管沒能成功,那也是意圖弑君的大罪,他竟然敢來求見自己,並且自曝身份,讓人不得不佩服他的勇氣。

張良說:“微賤薄名,不足掛齒,陛下不是早就知道了嗎?”

胡亥仔細想了想他上一次和張良見麵,他當時的表現好像確實是有點兒有恃無恐,可能讓張良誤以為自己識破了他的身份。

既然如此,就讓這個誤會永遠的繼續下去,反正張良也不知道自己在沒在撒謊,自己有好感度係統,張良可沒有測謊係統。

胡亥說:“當時朕見你對朕已起殺心,卻沒有料想到你竟沒有動手,當初麵對父皇,你都已經動手,何故對朕手下留情?”

張良說:“陛下果真早就得知了小人的身份,我之所以反秦,固然是因為國仇家恨,但更多的還是因為大秦的暴政,讓天下百姓受苦。”

“若能讓天下百姓得到安定平和的生活,我一人的國仇家恨又算得了什麼,當時與陛下閑談,我就得知陛下有可能讓天下百姓過上好生活,既然如此,我自然無法下殺手。”

胡亥真的沒有想到張良竟然會有這種想法,要知道張良和韓信範增等人還不同,他對大秦確實有著國仇家恨,他的故國被滅,家人被殺,這都和大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這也是之前胡亥想著收服韓信,盡管也想到去收服張良,但是卻從沒有努力去做這件事的原因,他認為張良不可能投入自己的麾下,他不恨死自己就不錯了。

可能即使自己把20點好感度加到張良的身上,張良頂多也就是不恨自己,要說對自己有特別的好感,可以心甘情願的為自己效力,胡亥覺得沒有那個可能。

但是現在看來,張良對自己的態度好像並不算差,所以他幹脆問道:“如子房所言,若朕能給天下百姓帶來安定平和,讓天下百姓,食能飽腹,衣能蔽體,從此無人凍餓而死,子房是否願意為朕效力,與朕一同求取天下大同。”

張良說:“這就是陛下的誌向嗎,果真非同凡響,但小人久居山野之間,如今已習慣像閑雲野鶴一樣生活,恐怕無法為陛下分憂了。”

胡亥說:“既然如此,子房此來何為?”

張良說:“小人知劉公如今已亡於大秦之手,然小人在劉公手下效力多年,雖未能與其共死,但仍想去劉公墓前拜別。”

胡亥說:“如果朕說子房願意為朕效力,朕就許子房去劉邦墓前拜別,如若不然,便不準許,子房作何選擇?”

張良說:“臣願為陛下效力,從此肝腦塗地,在所不辭。”

胡亥說:“罷了,你既然有如此忠心,朕也不願強逼你違背本心做事。強扭的瓜不甜,稍後朕便派人帶子房去劉邦墓前。有大才於朕眼前,卻不能為朕所用,真是一大憾事,算了,你去吧。記得日後若想為官,隻要朕還在,便有你的一席之地。”

張良拜別了胡亥,跟著一個帶路的禮官,來到了劉邦的墓前。

如今當初劉邦手下還活著的人,可能隻有韓信和他了,說實話,當初那條走軒轅關的建議和他也有些關係,隻是沒有料到因此而葬送了整個大軍。

別人都認為這是李玄霸的能力,隻有張良知道這不可能,李玄霸根本沒這個本事,反而是遠在鹹陽的胡亥,很可能便是幕後的推手。

但是此時人已死,他再怎麼悔恨也無濟於事,今日,來此一拜,算是與過去告別。

今後他也想要雲遊四海,做個閑人,他沒想到胡亥對他那麼重視,對於大秦的皇帝來說,身邊怎麼可能缺人才?

可是如今這位皇帝仍舊求賢若渴,即使對他這樣一個,按照大秦現今的律法,應該判處死刑的人,都能夠做到如此的尊重,這樣的大秦,怎麼可能不昌盛?

胡亥並沒有派人去盯著張良,他知道張良的本事,自己派子嬰找了那麼久都沒有找到他,反而被對方主動找上門,他現在盯著對方,隻要對方想把他派去跟蹤的人甩掉,就能甩脫。

既然如此他又何必多此一舉,幹脆就不去理會他,還能給對方留下一個光明磊落的形象。

他知道張良去見過了韓信,但他卻沒有把韓信叫過來,詢問張良跟他說了什麼。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如果韓信想告訴自己,他自然就會說,如果韓信不想告訴自己,自己把他叫過來,強行逼問他,那又有什麼意義?

得到的結果是真的假的先不說,但是絕對會影響兩個人之間的關係,就像他從來沒有詢問過章邯曾經和王離交談的內容一樣,他現在也不打算詢問張良和韓信之間究竟說了什麼。

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一些秘密,隻要這個秘密不影響大局的時候,胡亥是不會刻意去尋根究底的。

他自然不會讓韓信閑起來,一個人閑著就容易鬧事兒,尤其是韓信這種人,必須讓他有足夠多的任務。

所以這一次胡亥把韓信和徐福叫進宮來,既然海內已無戰事,準確的說已經沒有韓信能夠摻和的戰事,項羽那邊蒙智還盯著呢,怎麼也輪不到韓信,所以幹脆讓韓信做些前往海外的事情。

而且韓信本身是具有大氣運的人,就像劉邦一樣,往往能夠逢凶化吉,讓他進行出海這種生死未卜的事情,遠比讓別人去做這件事成功的幾率大。

而徐福則是曾經有過出海的經驗,對海上的事物比較熟悉,更重要的是他可以治病。

上了船進入大海之後,最害怕的就是生病,而且一個人生了病,其他人也不知道這種病會不會傳染,很容易就會引起恐慌。

有徐福這樣一個高明的醫生在,最起碼這一點是有所保證的,而且徐福雖然看起來仙風道骨,但實際上本人也是很能打的,最起碼一個人打三個韓信不成問題。

當然,這還得谘詢他們兩個的意見,看他們願不願意出海,若是讓人不情不願的出去,還不如幹脆就不要讓人出去。

當胡亥信誓旦旦的給韓信和徐福介紹了,這個世界其實是一個球形,並且告訴他們人之所以站立在地麵上是因為地麵上有引力,就和東西落地往下落,而不會往上飛的道理是一樣的,這兩個人也都是難以置信。

而後胡亥又跟他們說了,這個世界上海洋的分布,作為一個考古專業的學生,世界地圖胡亥背得滾瓜爛熟,尤其是對那些傳聞當中有著寶藏的地方。

可惜的是,很多有寶藏的地方都是在他這個時代一千多年之後才形成,現在世界範圍內也沒有什麼海盜。

大秦掌握的出海技術都並不怎麼先進,何況是西方,他們能製造出來獨木舟就已經不錯,更多的還是抱著一根木頭漂流。

當胡亥跟他們說了希望他們去海外尋找一種作物,這種農作物可以作為主食食用,並且產量可能達到如今稻穀產量的十倍以上,這兩個人都表態自己願意出海。

建功立業可不隻有去打仗一條路,若是能夠找回這種神奇的農作物,他們將會立下比打敗十個項羽還要大的功勞。

胡亥跟他們說了出海可能遇到的危險,他們可能會遭遇風暴,他們背井離鄉,可能再也回不到故土,以及種種困難之後,他們仍舊表態願意出行。

韓心想要上戰場殺敵,難道這就不冒風險了嗎,不也是隨時有可能戰死。

胡亥畫了一副簡易的海圖,他也不知道現在的地形和幾千年後是否有所變化,所以不敢做得太詳細,萬一他信誓旦旦說著某個小島有人煙,有淡水,結果實際上那些人煙和淡水卻是幾百年後才出現的,那豈不是害人?

所以他隻是大致標誌了主要海洋的位置,剩下的都需要徐福和韓信自己去探索。

當然,出海也不是馬上要進行的事情,還要把曾經徐福出海時候的大船好好修建一下,並且要多加一些船,形成一個船隊。

所有需要的資源,也要緊急從大秦境內調集,有司南在,倒是不用太過擔心迷失方向,胡亥自己也沒法發明出來更先進的指南針,沒辦法,隻能讓船隊繼續用司南。

但總歸有了這個東西之後,可以確保不會輕易迷失方向,不然的話可能會持續好多天的航行,會讓人以為自己一直在一個地方打圈。

當然胡亥也不止給徐福和韓信介紹了一種農作物,之前他說的那種農作物,自然便是土豆,之後又陸續說了玉米,辣椒等東西。

胡亥認為以中國的地大物博,其實理論上是可以原生一切農作物的,畢竟從寒帶氣候到熱帶氣候,中國都有,但是他派人去各地尋找看有沒有野生的土豆和玉米辣椒等東西,暫時還沒有找到。

所以他決定兩手抓,一邊繼續在境內尋找,一邊則去海外尋找,隻要有一路人成功,他就可以滿足如今天下人溫飽的需求。

大船的修複和新船的建造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當中,而合適的出海人員也在緊張的選拔當中,不一定要誰能打誰就會被選中,這是要考慮綜合因素的,最起碼的一點就是不能暈船。

如果一個人暈船,出了海之後,成天都惡心想吐,這並不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出海的人員要囊括各方麵的人才,要盡可能保證他們一路上可以安全的行進,同時當然要有足夠的武力,保證他們到了陸地之上,與人衝突的時候不會吃虧。

胡亥也對韓信和徐福說了,也許他們會遇到黑色皮膚的人,這些人也許會使用吹筒吹出毒箭,讓他們如果遇到了這種人,小心防備,不要輕易中招。

畢竟,有些毒是無解的,一個人隻有一條命,不要輕易的浪費掉,他們出海主要是為了帶回可以讓大秦今後不再有糧食危機的農作物,而不是與人衝突。

所以不要輕易的挑事兒,遇到事兒之後也不要怕事兒,保持這個態度就可以。

徐福和韓信無條件的就信任了胡亥的說法,也沒有問胡亥究竟是從哪知道的這麼多事情,讓胡亥準備說自己是在先秦的典籍中看到的這些事的借口白準備了。

王離和項羽那邊已經交戰了一個月有餘,雙方保持著互換人數的局麵,但是明顯項羽那邊吃虧,之前王離這裏的人數是十二萬,項羽這裏是八萬,雙方的人數比例是三比二。

而現在雙方都損失了四萬人,王離這邊還剩下八萬人,項羽這邊還剩下四萬人,雙方的人數比例是二比一。

也就是說之前王離這邊三個人打項羽這邊兩個人,現在變成了王離這邊兩個人打項羽這邊一個人,這樣一來,那就沒法打了。

雙方都是精兵,二打一的情況下,項羽這邊注定會損失得越來越多,而王離這邊則會損失得越來越少。

所以一向隻進不退的項羽,此時卻選擇了撤退,他知道自己再不撤,就要徹底失敗了。

但是王離豈能讓他順順利利的撤走,好不容易占據的優勢不可能拱手讓出去,如果對方跑了就不打了,誰知道項羽還能不能補充兵員,下一次可能就再也沒有這麼好的機會了。

所以王離窮追不舍,並且讓使用攻城弩的神射手,時不時的抽冷子給項羽來一次偷襲,即使打不動項羽,射中項羽軍隊當中的其他人,也能引起恐慌。

所以項羽固然能夠憑借自己的感知,躲過攻城弩的攻擊,但是其他的士兵可沒有這個能力,攻城弩攻擊之後的慘象,和巨獸軍團攻擊之後的慘象有的一拚。

都是極度考驗人的心理承受能力的畫麵,最關鍵的是項羽這邊的騎兵幾乎打光了,想要快速撤退也沒有騎兵能夠用來殿後。

所以項羽發現他逃跑行不通,行進速度慢,不說後麵的人還沒法反擊。

現在就是一個退也死,不退也死的局麵,隻不過若是不退,力戰而死,可以死的比較有尊嚴。

項羽知道自己已經沒有機會了,所以幹脆命令全軍轉身回擊,不必再繼續撤退。

隨著他的一聲令下,項羽的軍隊開始反擊,一時也讓王離這邊有些不適應,追著追著對方突然不跑了,還轉回身來打你,多少會讓人感到一些錯愕。

所以憑借這個突然的行動,項羽這邊稍微占了點優勢,隻不過沒用多久,王離這邊就回過神來,再度把優勢搶奪了回去。

8萬人打4萬人,以二打一,說是優勢也是優勢,說不是優勢也不是優勢,關鍵還是要看交戰的雙方,如今交戰的雙方都是精兵個體,實力本就相差無幾,二打一自然能占盡優勢。

但是如果一邊是軍隊,一邊是土匪,哪怕土匪有軍隊三五倍的人數,也不會是軍隊的對手,這樣三打一甚至五打一,都占不到什麼優勢。

又經過了三天的追追逃逃,亦或是反擊,項羽終究還是沒法堅持下去了,他手下隻剩下不到三千人,是王離那邊的八萬大軍如今還剩下六七萬人,當達到二打一的比例之後,雙方的損失就不是一比一了,王離那邊每一個人的犧牲,可以讓項羽這邊犧牲好幾個人。

可是即使是此時的項羽,仍舊悍勇無雙,他帶著最後的一些騎兵強突進了王離大軍當中,想要擒賊先擒王,擊殺了王離,局勢還有一絲可能逆轉過來,不然的話,就是必敗無疑了。

隻不過王離這邊對於他的保護十分嚴密,項羽在幹掉了上百人之後,身邊所有的騎兵都已經被王離手下誅殺,隻剩他一人了。

即使如此,他仍舊騎馬奔襲近百米,又斬殺了上百人,毫無疑問,這是一個萬人敵,真的是悍勇無雙,當代第一猛將,也很有可能是史上第一猛將。

但是一人之力終於有限,在經過這麼多天的大戰,身體已經極度疲憊之後,項羽仍舊能夠策馬奔襲,擊殺200多人,若是他體力充足的狀態,估計會更恐怖。

盡管如此,但是人終究不是神,還是有力竭的時候,在這裏衝殺了這麼久之後,項羽也感覺到自己已經力竭。

但是他就一人一馬在那裏,一時間竟然沒有人敢上前,他身後和身周的那些死屍,見證著他的戰績,要知道這些都是他一個人殺的,若是項羽是大秦的人該多好,哪怕是王離此時都忍不住的這麼想。

他看到項羽之前的那個狀態,知道即使剛才自己上去了,恐怕也就是被項羽一刀斬殺的命。

但是戰爭就是戰爭,沒有一點仁慈可言,王離欣賞項羽的悍勇,不代表他就會對項羽手下留情。

但是項羽也知道自己已經活不了,他不允許自己死在別人的手中,從自己腰間拔出佩劍,平常的武器他是用刀,劍都是用來指揮的,但此時他卻想死在劍下。

他並沒有像曆史中那樣喊出垓下歌,隻是仰天長嘯了一聲,說:“天要亡我,為何不早讓我亡。”

說罷,舉劍自刎,鮮血飆向天空三米多高,隨著生機一點一點從身體當中流逝,他也漸漸伏在了馬背之上。

王離下令:“收屍,厚葬,大軍繼續向前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