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王離的猜測(2 / 2)

若隻是簡單數字的對比,那就很簡單了,王離閉著眼睛也能取勝,畢竟這可是三打一的局麵。

但是戰爭從來不是簡單的一加一的對決,不然之前章邯的20萬人,也不可能敗給項羽的區區幾萬人。

這是多方麵,多層次,多角度的,你若是應對不當,用,十個人打一個人也未必能勝,而你若是應對得當,便是以一敵二,甚至以一敵三,敵五也未必不能取勝。

但是王離單從對方行動的路線一定偏離了項羽之前的吩咐,就知道對方是個有想法的人。

項羽在他的軍隊裏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他的命令,一般情況下,手底下必然嚴格遵從。

而這位並未完全遵從項羽命令的分兵的將領,無論他究竟是為何做出了這樣的舉動,至少說明他和項羽之間的關係並不像其他的將領和項羽那樣是絕對服從。

換一句話也就是說,如果這位將領和他對敵,未必第一時間會選擇通知其他的隊伍,如果讓他看到勝利的希望,也許他也想立下一定的大功,從而在他們的大軍裏可以和項羽能夠分庭抗禮。

項羽之所以擁有無上權威,不就是因為他帶兵擊敗了章邯的20萬軍隊嗎,也許這個將領也想用一場大勝,證明自己並不比項羽弱。

他一方麵可能認為王離不可能選擇攻打實力僅次於項羽那一部的自己,另一方麵可能就是認為即使王離來攻打,說不定反而是給他送功勞,可以讓他提升自己的地位。

所以針對對方可能擁有這樣的性格特點,王離便布置下了自己的應對策略。

首先便是外圍,由王戰手下的騎兵不知下一個大的包圍圈,隨時探查對方軍中斥侯的情況,看是否有向外報信的情況發生。

其次便是並不馬上出動全部主力,而是先使用與對方相近的兵力,讓對方以為自己這邊同樣是分兵,不會第一時間就感覺到自己這邊不敵,從而尋找幫手。

而另外的大部隊則繞路到對方的軍中後方,繞一個大圈而行動,避開對方查探的斥侯,由可以迅速移動的騎兵部隊,負責把對方後方的斥候逐漸清剿。

當然,首先以對方用相近兵力對敵的時候,要先確定一下對方是否派人出去求援。

若是對方並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樣,想要立下功勞,而是遇到危險,馬上向外求援,那就不必用繞道對方後方的方式行動,那樣反而費時費力。

直接大部隊平推就好了,自己這邊騎兵比對方多,步兵比對方多,用正麵相對,逼對方進行正麵對敵的方式就是最好的方式。

項羽軍隊單兵戰鬥力固然是強,但是自己這邊同樣能夠結成戰陣,而且這可不是簡單的一對一,擁有幾乎三倍於對方數量的人馬。

如果這樣還不能取勝,王離覺得自己以後就不用帶兵打仗了,幹脆回家生孩子,直接這一代放棄治療,開始培養下一代就好了。

當然,最理想的情況還是對方如同自己想象的那樣,冒進貪功,想要取得滔天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