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不遺餘力地提拔幹成事的老實人(7)(1 / 3)

連襲人和平兒都認為王熙鳳“沒個足厭”,也就是說貪得無厭。平兒說鳳姐“這幾年拿著這一項(月錢)銀子,翻出有幾百來了。他的公費月例又使不著,十兩八兩零碎攢了放出去,隻他這梯己利錢,一年不到,上千的銀子呢”。這裏有幾句話需要琢磨琢磨:這“翻出有幾百來了”,是翻出有幾百兩銀子來了麼?不像。因為“隻他(王熙鳳自己)這梯己利錢,一年不到,上千的銀子呢”。所以那是指幾年工夫翻了幾百倍,估計至少有好幾萬兩銀子。所以,十五回王熙鳳對淨虛說:“便是三萬兩,我此刻也拿的出來。”這話還真不是吹牛。

拿下人們的“工資”去放高利貸,這不僅讓我們聯想起“上海社保案”,貪官汙吏和奸商合謀,竟然挪用數以千萬計的老實人們的養老金、生活保障金,去收購公路,牟取巨額暴利!

在“毒設想思局”中,賈瑞雖然好色了點,但說道底也是個老實人。試想如果他精明一點,怎麼會中鳳姐的圈套呢?王熙鳳使出手段,誘他上勾。不僅設圈套凍了賈瑞一夜,淋了他一頭尿糞,還指使賈蓉、賈薔逼可憐的賈瑞寫下了一百兩銀子的欠契。“弄權鐵檻寺”時,索要了三千兩銀子的好處費,結果逼死了一對癡情男女!

王熙鳳不隻是一個文學形象而已,從現實中一些倒台了自以為精明絕頂的貪官汙吏身上,我們就可以看到王熙鳳的影子。他們當麵一套,背後一套;台上一套,台下一套;說的一套,做的一套,真正是“嘴甜心苦,兩麵三刀”、“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被以受賄罪、行賄罪判處有期徒刑20年的江蘇省交通廳原廳長章俊元,曾經正氣凜然地說:“誰要是頭腦發熱,想往自己的兜裏揣錢,我建議他多到監獄裏聽聽貪官們的懺悔。這是一劑良藥!”

被稱為“新中國最大賣官案”的黑龍江綏化市原市委書記馬德案發前曾有過這樣的“廉政語錄”:“決不搞以權謀私和權錢交易”,“那些有利於個人功名而損害黨和政府形象、影響幹群關係的事,我們堅決不做。”

原安徽省阜陽市市長肖作新當選市長後的當天晚上,“笑納”了來祝賀他“榮升”的40多個紅包,近100萬元。可白天在答記者問時卻作這樣的慷慨陳辭:“反腐倡廉是擺在我們麵前的一項長期任務,要堅決懲治腐敗現象,嚴厲查處貪汙賄賂、弄權瀆職、敲詐勒索、以權謀私等不法行為。”

雖然這些腐敗官員是幹部中的少數典型,但是,正是他們的“聰明絕頂”,使千千萬萬的老實人吃虧;正是他們這種狡猾的“不老實”形象,影響了黨和政府的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威信。

顯然,具有實事求是品格的老實人,其價值是高尚的;而那種違反實事求是的要求,置黨的原則和人民的利益於不顧,口是心非,表裏不一,專營謀私的“不老實”的人,其價值是渺小的可鄙的。毛澤東說:“我們應該是老老實實地辦事,在世界上要辦成幾件事,沒有老實態度是根本不行的。”對於那些不老實的人,毛澤東蔑視地說:“這種人的吃虧在於不老實”,“一切狡猾的人,不照科學態度辦事的人,自以為得計,自以為很聰明,其實都是最蠢的,都是沒有好結果的。”——古今中外一切不老實的人的下場,無不驗證了毛澤東的這個論斷。試問,王熙鳳的下場如何呢?王熙鳳式的貪官們下場又如何呢?他們最可悲的地方就在於“自以為得計,自以為很聰明”!

4、柿子別揀軟的捏

每到秋後柿樹上的葉子落盡,剩下燈籠般金黃的柿子掛在枝頭,甜甜的柿子非常好吃。而且最好吃的就是最軟的,因為軟柿子一般熟得最透,吃起來省力。人們一般也都先挑軟柿子吃,最後剩下的都是硬的。

吃軟柿子也許更有利於“養生保健”,但是在生活和工作中,一個人如果“柿子專揀軟的捏”,則未免有些欺軟怕硬的嫌疑。欺軟怕硬在良知者的眼裏,是標準的“小人行徑”,算不得本事。

然而,這個世界上,偏有一些“柿子專揀軟的捏”的刁鑽之徒,在他們眼裏,那些默默無聞、隻知苦幹、不善爭取的老實人,就是“香甜可口”的軟柿子,所以他們整天在打老實人的主意、算計老實人。我們說老實人易吃虧,就是由於有一些“柿子專揀軟的捏”的刁鑽之徒的存在。雜草多了,當然要危害莊稼的正常生長。

遺憾的是,有那麼一些組織機構的領導者,非但不替老實人主持公道,也是“柿子專揀軟的捏”。對於那些投機鑽營、不幹正事之徒,他們不敢動真的、碰硬的,反而與之稱兄道弟,任其肆意橫行、占盡便宜。一旦遇到壞事,則找老實人做“替罪羊”,甚至拿老實人“問斬”,殺雞給猴看。其實,這樣做,除了顯示自己的無能,失盡“民心”外,沒有別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