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金融經濟周期及其對金融監管的啟示
社科論壇
作者:王秀鳳
[摘 要]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蔓延的形勢下,金融經濟周期對於我國的影響也越來越大,為了能夠盡可能使我國經濟發展穩定,全麵的分析金融經濟周期理論,從而掌握其中運行規律,采取科學的措施,建立金融經濟周期控製理念,從而實現我國金融市場的穩定發展與運行,文章首先將金融體係理念進行了分析和研究,然後又對其具體措施進行闡述。
[關鍵詞]金融經濟周期;金融監管;啟示
中圖分類號:S5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34-0382-01
引言
目前世界經濟的發展形勢最為主要的一個特點就是非均衡性,而非均衡性中一個最為主要的特征就是經濟周期,我國相關工作人員,需要針對現階段金融經濟周期和金融監管的對我國經濟影響進行全麵的研究,並掌握其最為基本的特征,進而提供金融監管的力度,確立更加科學的監管體係和方法。實現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金融體係理論分析
1.金融體係顯著影響經濟周期的運行規律。20世紀80年代,Bernanke等人的開創性研究對貨幣和證券“中性論”進行了批判,金融經濟周期理論才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其後的一係列研究奠定了金融經濟周期理論的基礎,並建立了一般理論框架。金融經濟周期是一個較新的概念,它主要是指金融經濟活動在內外部衝擊下,通過金融體係傳導而形成的持續性波動和周期性變化。法國中央銀行專家組將金融經濟周期作了如下定義,用與經濟長期均衡水平密切相關的金融變量度量的經濟實質性、持續性波動。因此,金融經濟周期實際上反映了經濟波動與金融因素之間的關係,體現了金融變量對真實經濟周期的重要影響。
傳統的周期理論認為金融因素不會對真實經濟產生實質性的影響,強調實物因素在經濟周期生成和傳導中的作用。然而,曆次貨幣危機和金融危機證明,金融因素對經濟周期運行的影響十分顯著。1890年,巴林危機不但令阿根廷陷身囹圄,而且波及奧地利和土耳其;1914年,美國的金融恐慌導致經濟衰退;1931年,中歐貨幣危機波及全世界,並引發大規模國際債務違約;發生在1980年前後的發展中國家債務危機,使拉美經濟增長在隨後十幾年裏持續萎靡;1994—1995年,墨西哥比索危機再現了拉美債務危機的陰影;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對世界各國經濟的消極效應至今猶憶。金融因素決定著現代經濟周期的運行規律,國際遊資、彙率和貨幣危機、外債清償問題等無不對經濟周期起著重要的影響。
2.目前,由於世界經濟的證券化趨勢,虛擬經濟規模不斷擴大,貨幣政策的前瞻性不斷增加,這導致了金融周期的出現,金融周期疊加在實體經濟周期之上就形成了金融經濟周期,表現為:一是實體經濟周期的頻率更不規則。實體經濟周期不再符合傳統的基欽周期、朱格拉周期、庫茲涅茨周期、康德拉捷夫周期的規則分布,而是頻繁波動;二是實體經濟周期的峰穀差更大,經濟景氣時出現“虛假繁榮”,經濟蕭條時出現嚴重的“經濟寒冬”,總體上表現為“大起大落”。
二、對我國金融經濟周期的實證分析:以“次貸危機”以來為例
金融經濟周期既是一個理論問題也是一個經濟問題,以次貸危機為研究對象,分析其在我國的影響,具體如下:
1.“次貸危機”中的我國金融經濟周期
美國次貸危機的根源由來已久,並且也殃及著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在我國初期影響發生在07年十月,開始的表現是我國金融市場的貨幣緊縮現象嚴重,隨著這樣的情況不斷加劇,我國證券股市市場也開始出現公允價值不斷下降的問題。
2.2009年以後的金融經濟周期苗頭
2008年年底開始,我國采取了積極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以應對“次貸危機”。積極財政政策被認為是刺激實體經濟的政策,總計4萬億元的投資規模都是以直接項目的形式投入實體經濟中的。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則是刺激證券市場的措施。在經濟蕭條的背景下,貨幣政策的鬆動不會刺激實體經濟增長,由於“流動性陷阱”問題的存在,貨幣政策對證券市場信心的提升則極為顯著。2008年年底我國貨幣政策放鬆後,證券市場的供求關係立即改變了,2009年1月開始我國金融市場領先實體經濟約半年左右,實現了率先回升。上證指數從1664.93點回升到2009年8月4日的3478點,翻了一番還多,出現了一輪“牛市”行情,但此時實體經濟還沒有見底,因此還處於繼續低迷狀態;那麼反過來看,再缺少金融市場反彈的情況下,我國的實體經濟也比然會遭到無法預測的問題,11年我國股市也開始經曆低穀,並且實體經濟也逐步呈現出問題,到2011年10月後實體經濟才開始回落,股市回落領先實體經濟約半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