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移民住宅的文化傳承(1 / 2)

淺談移民住宅的文化傳承

理論廣角

作者:章睿 朱寧寧

[摘 要]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水利建設事業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在眾多水利工程開展建設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帶來了巨大的淹沒損失和產生了大量的水工程移民,生存環境的變遷,必然會對移民原生的文化帶來挑戰,甚至會使之失散和消亡。如何在生存環境發生改變的同時,使移民原生文化能夠煙火續燃,本文試從移民住宅的角度入手對移民原生文化的文化傳承作初步探討。

[關鍵詞]水利移民;住宅;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TU-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34-0277-01

水利工程建設及工程建設引起的移民問題,是各界廣泛關注的問題。隨著經濟發展,水利建設的步伐也進一步加快,尤其是在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關於加快水利發展精神的指引下,一係列水利項目紛紛上馬,也帶來了一係列社會關注的問題,其中移民原生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問題即是焦點之一。

一、我國水利工程移民概況

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水資源緊缺,時空分布差異大,水旱災害頻繁。長期以來我國人民受利於水,受害於水,與水災幹旱進行了長期的鬥爭。新中國成立以來,經過幾代人不懈的努力,在短短的60年中,全國興建水庫9.8萬多座,總庫容達9300多億m3,其中大中型水庫5400餘座;水電站4.6萬餘座,裝機容量達3.33億 kW;整修、新建各類江河堤防41萬餘km。水利工程設施體係的不斷加強,大江大河大湖防洪狀況的不斷改善,水利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保障作用和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進一步增強,為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穩定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眾多的水利工程為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進步貢獻了巨大效益,與此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巨大的淹沒損失和產生了大量的水工程移民。由於數量龐大、情況複雜,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征地直接占地產生的移民已有2400萬人,而因移民搬遷和安置而涉及的群體數量則更為龐大。

二、我國水利工程移民政策現狀

我國在移民問題上大體經曆了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建國後至上世紀80年代。80年代後期相繼出台了土地管理法、水庫淹沒處理規劃設計規範等,並采取了建設期補償加後期扶持的辦法,以解決好移民生計和發展問題;第二個時期是1991年至2006年。國家製定了專門的移民法規,明確了水庫移民采取“前期補償補助與後期生產扶持”的辦法,提倡開發性安置移民,並逐步配套了相關法律法規,加強了移民工作的管理;第三個時期是2006年至今。國務院出台了新的移民條例,明確了開發性移民方針,采取前期補償、補助與後期扶持相結合的辦法,使移民生活達到或超過原有水平,提高了補償標準,加大了後期扶持力度,移民工作管理體製逐步完善。

隨著我國對水利移民問題的愈來愈重視,移民政策和法律體係的不斷健全和完善,秉承開發性移民的方針,新時期水利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同時也存在不少的問題和困難。在水利建設中,移民投資占工程總投資的比重越來越高,移民的需求也越來越多樣化,移民安置的難度也越來越大,移民安置區的建設千遍一律,移民傳統文化缺失等。如何在解決移民溫飽,解決移民發展等眾多問題的同時,滿足移民的精神文化需要,使移民原生文化能夠得到傳承和發揚,仍是我國水利工程移民所麵臨的嚴峻挑戰。

三、移民文化傳承的理解

世界銀行認為:“移民問題不單單是經濟問題,也是人類發展過程中的社會和文化問題,涉及移民的社會影響、社會調整、社會適應和社會融合”。事實上,對於移民而言,異地搬遷對其造成的傷害和損失是雙重的,除了物質生活基礎及其生產體係遭到了損毀和破壞必須在新安置環境中恢複和重建外,其精神文化生活也同樣遭到嚴重創傷,如舍棄世代居住的家園、遠離曆代祖先的安息之地、與朝夕相處、習氣相通的親友各奔東西、原有聚居地文化生活秩序被打亂等等,這些都給移民的精神和心理造成了創傷,需要在移民安置過程中進行治理和撫慰。對移民物質生活和生產、就業等方麵的需求的滿足和問題的解決可以使移民“安身”,保障移民搬遷的順利進行;而對移民精神文化方麵的需求的滿足和問題的解決則可以使移“安心”,保障移民在新在環境裏可以安下心來、重建家業。隻有二者兼顧,才能最終實現移民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