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電纜敷設問題(2 / 2)

(2) 電線電磁兼容性的分類與布線要求

飛機上的主要電線可分為一次電源線、二次電源線、控製線、低電平敏感線、隔離線和係統布線。一次電源線是與交流電動機、照明係統等電氣負載連接的交流電源線和直流電源線。這類電線一般不需要屏蔽,可采用扭絞形式,以降低磁場耦合,和其他電線要保證有15cm的間距。

二次電源線指電子、儀表與電源的布線,傳輸5KV以內的二次直流電壓的電線也屬此類,一般可采用扭絞非屏蔽線,以使輻射或感應磁場的耦合降到最低,但對射頻敏感的放大器供電線,則需屏蔽。除與一次電源線外,此類線的敷設應與其它線之間保證有7.5cm的間距。

連接到短時間工作的設備和部件的電線為控製線,它與電源線之間要有15cm的間距,與其它電線應有7.5cm的間距。敏感設備所使用的電線電纜為低電平敏感線,需要屏蔽處理,以避免外部電磁場的幹擾和內部電磁場的輻射。

(3) 電纜敷設的需求

在機上敷設電纜時,由於空間等條件的限製,布線可能無法滿足理想的間距要求,但應限製在一定的範圍內,以滿足電磁兼容性的要求。在機上安裝電纜時,需注意以下幾點:

a) 接收設備高頻電纜和發射設備高頻電纜應在機身頂部和下部相對安裝;

b) 導線組在機身左右側平行安裝;

c) 電纜通過減輕孔前、後應保持一定的間距;

d) 電源線不與敏感線和隔離線捆紮在一起;

e) 連接器最好采用同類電線,隔離線、敏感線不應和電源線、控製線共用連接器;

f) 信號線和其回線應安置在相鄰插針上;

g) 輸入、輸出信號線不應捆紮在一起;

h) 交流供電線和其它電纜、高電平控製線和低電平敏感線應分開固定。

(4) 電纜敷設的接地要求

接地是電子設備工作中必須采取的技術措施。接地設計對各種幹擾的影響是很大的,因此在電磁兼容領域中,接地技術至關重要,其中包括接地點的選擇、電路組合接地的設計和抑製接地幹擾措施的合理應用等。接地為電路提供零電位參考點,並為幹擾電壓提供低阻抗通路,使係統達到穩定工作的目的。屏蔽接地可取得良好的電磁屏蔽效果,達到抑製電磁幹擾的目的。一個接地係統的有效性,取決於減少接地係統的電位差和地電流的程度。一個不成功的接地係統,往往使這些雜散寄生阻抗的電壓、電流耦合到電路、分係統或設備中去,從而減弱屏蔽效度。在接地時,要求接地線具有較小的電阻和電感,並且要短、粗或離開地麵要低。改變接地線的截麵形狀,可改變它的射頻阻抗。在截麵積相同時,扁平電纜的射頻阻抗比圓形的要低,其相鄰導體間分布電容要小,可減少傳輸線間的耦合和串擾,所以它是較好的高頻接地線,同時,它也適合低頻線路,接地線的長度應小於四分之一波長(λ),線的長度則要看通過接地線的電流大小,以及允許在接地線上產生的電壓降而定。如果電路對電壓降很敏感,則接地線長度不得超過0.05λ,如果不敏感接地線可到0.15λ。

4 結束語

隨著用電設備的增多,機上電磁兼容環境變得很惡劣。電子設備通過電纜進行交聯,電纜既是傳輸信號的通道,又是電磁幹擾耦合的重要途徑,因此,機上電纜敷設的電磁兼容性設計尤為重要,一定要根據實際情況,合理設計電纜的敷設通道、接地方式和接地點,以減小電磁幹擾對飛機係統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楊克俊.電磁兼容原理與設計技術[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3.

[2] 阮立剛,蔡林,肖乾,王莉.航空電線間串擾的分析[J].民用飛機設計與研究.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