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崔家營航電樞紐工程左岸土石壩塑性防滲牆施工技術工藝方法(2 / 2)

⑷ 清孔檢驗合格後,在4h內開澆塑性混凝土。

3 施工工及藝方法

3.1 施工方案的選定

防滲牆造孔機械選用CZ22型鋼絲繩式衝擊鑽機,配備“十字”鑽頭鑽進,副孔采用鑽劈法,槽孔連接采用套打—鑽套接法,槽段長度一般為6.0m(均不包括套接段),主孔1.0m,副孔1.7m,分兩期槽段施工。施工過程中根據地質情況和塌孔情況進行了槽段長調整,還在導流明渠左側岸坡段采取了單樁施工的工藝。

根據劃分的槽段長度,確定主孔鑽孔數量按照先施工主孔、後劈打副孔的順序施工。主孔采用十字圓形鑄鋼鑽頭依次施工,然後用鼓形鑽頭將剩餘土體劈打修平。形成槽孔後,用鑽機上下拉動槽頭刷清理槽壁至合乎規範要求。成槽必須做到:槽形規範、槽寬合格、槽底和槽壁沒有探頭石和小牆。

本地層為砂礫石地層,優先利用當地粘土資源製作泥漿。泥漿可由粉碎的粘土加水攪拌後,放置在泥漿池中充分水化製成,也可邊鑽孔邊填粘土造漿。配置掏碴桶,在必要時掏抽槽底鑽碴。下鑽應使吊索保持一定張力,引導鑽頭垂直成槽,下鑽速度應取決於泥渣的排出能力及土質的軟硬程度。

3.2 護壁泥漿製備工藝方法

采用自成泥漿護壁作業,設沉澱池,泥漿池安泥漿泵一台排泥渣,泥漿池采用2台ZJ-400型旋流式高速泥漿攪拌機,泥漿池360m3,生產能力20m3/h,安設供漿泵輸漿管送至施工部位,泥漿站內設置2台ZJ-400型旋流式高速泥漿攪拌機。為滿足使用要求,泥漿池的容積一般應為一個單元槽段挖掘量的1.5~2.0倍。泥漿應調至均勻,一般新配泥漿密度應控製在1.01~1.15t/m3,循環過程中泥漿控製在1.25~1.30t/m3之間,遇鬆散地層,泥漿密度可適當加大,澆築混凝土時,槽內泥漿控製在1.15~1.25t/m3之間。在成槽過程中,要不斷向槽內補充新泥漿,使其充滿整個槽段。泥漿應保持高出地下水位0.5m以上,亦不應低於導牆頂麵0.3m。在同一槽段鑽進,遇到不同地質條件和土層,要注重調整泥漿的性能和配合比,以適應不同土質情況,防止塌方。

3.3 防滲牆混凝土澆築施工工藝要求

防滲牆澆築采用直升導管法進行水下混凝土澆築,並符合下列要求:

(1)導管內徑以200mm~250mm;導管的連接和密封必須可靠,管節接頭采用快速連接方式;在每套導管的頂部和底節導管以上部位設置數節長度為0.3m~1.0m的短管;開澆前,導管底口距槽底距離控製在150mm~250mm範圍內。

(2)開澆前,導管內放入可浮起的隔離球或其他適宜的隔離物。開澆時先注入足夠的混凝土,擠出塞球並埋住導管底端;

(3)導管埋入混凝土深度不小於1.0m,不大於6.0m;

(4)槽孔內有兩套以上導管時,導管中心距不大於4.0m;采用一級配混凝土時,導管中心距可適當加大,但不得大於5.0m。

(5)導管中心距槽孔端部或接頭管壁麵的距離為1m~1.5m;

(6)當槽底高差大於0.25m時,將導管置於控製範圍的最低處;

(7)塑性混凝土澆築保證連續進行,若因故中斷,中斷時間不超過40min;

(8)混凝土麵上升速度不小於2.0m/h,並均勻上升,高差控製在0.50m以內;

(9)至少每隔30min測量槽孔內混凝土麵深度,每隔2h測量一次導管內混凝土麵深度,並及時填繪混凝土澆築指示圖;

(10)槽孔口應置蓋板,避免混凝土由導管外撒落槽孔內;

(11)防止混凝土將空氣壓入導管內;

(12)混凝土澆注完畢後的頂麵,高出施工圖紙規定的頂麵高程50cm。防滲牆牆體均勻完整,不得有混漿、夾泥、斷牆、孔洞;

4 結語

通過現場實際效果檢驗,崔家營航電樞紐共施工柔性砼防滲牆203個槽段,全部合格,優良槽段195個,優良率96.1%,施工質量優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