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九梁丘賀,西漢大臣,今文易學“梁丘學”的開創者。字長翁,琅琊郡諸(今山東省諸城)人。從京房受《易》,很能領會這本深奧的書,深得老師誇獎。又與施雔、孟喜同學《易》於田何的再傳弟子田王孫。後來朝廷讓京房先生推薦一名學生到朝廷做官,京房就推薦了梁丘賀。官大中大夫、給事中,至少府。宣帝時,立為博士。著作已佚,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有《籀以梁丘氏章句》一卷。其子梁丘臨,繼承家學,後也成為西漢著名的經學家。漢昭帝時官至黃門侍郎,亦精《易》學。
其十蕭望之,西漢大臣。字長倩,東海蘭陵(今屬山東蒼山)人,徙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 父輩以種田為業。好學,漸為官。初因不趨附大將軍霍光,僅官至小苑東門侯。後為禦史大夫魏相屬吏,薦為大行治禮丞。霍光死後,曆任謁者、諫大夫、丞相司直,複為左馮翊以展治政才能,3年後遷大鴻臚,後代丙吉為禦史大夫。元帝即位後,更被尊重,賜爵關內侯,食邑六百戶,隻每月朔望上朝。後因舊怨被遭宦官弘恭、石顯等所誣入獄,不從,飲鴆而死,終年六十餘歲。蕭望之主治《齊詩》,兼學諸經,是漢代《魯論語》的知名傳人。蘭陵蕭氏是山東大族,曆數百年而不衰。
其十一蘇武,字子卿;杜陵(今陝西西安西南)人,代郡太守,蘇建之子。早年以父蔭為郎,稍遷中廄監。天漢元年拜中郎將。當時中原地區的漢朝和西北少數民族政權匈奴的關係時好時壞。匈奴政權新單於即位,漢武帝為了表示友好,派遣蘇武率領一百多人,帶了許多財物,出使匈奴。不料,就在蘇武完成了出使任務,準備返回自己的國家時,匈奴上層發生了內亂,蘇武一行受到牽連,被扣留下來。滯留匈奴的蘇武,因匈奴多次勸降不從,被匈奴流放牧羊十九年。在昭帝始元六年,蘇武終於回到了長安。第二年,上官桀、上官安父子和桑弘羊被人控告謀反,蘇武和上官父子、桑弘羊原來關係很好,加上他的兒子也參與其中,蘇武被罷官。昭帝死後,蘇武因為參與了擁立漢宣帝,被賜爵關內侯。
以上就是麒麟閣所供奉的勳臣名錄,這些勳臣在本書中將會先後‘粉墨登場’。
另外,本書還將隆重的推出一位重量級的人物:王嬙,王昭君。特別說明一下:王昭君的出生年代,將會較原曆史提前十幾年。
王昭君,姓王名嬙,小字昭君,南郡秭歸(今湖北省興山縣)人;她是以‘良家子’入選掖庭的。當時匈奴呼韓邪來朝,帝敕以五女賜之。王昭君入宮數年,不得見禦,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影徘徊,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
王昭君生於南郡秭歸縣寶坪村(今湖北省興山縣昭君村)。其父王穰老來得女,視為掌上明珠,兄嫂也對其寵愛有加。王昭君天生麗質,聰慧異常,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娥眉絕世不可尋,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絕世才貌,順著香溪水傳遍南郡,帝昭示天下遍選秀女,王昭君為南郡首選。王昭君淚別父母鄉親,登上雕花龍鳳官船順香溪,入長江,逆漢水,過秦嶺,曆時三月之久,於同年初夏到達京城長安,為掖庭待詔。傳說王昭君進宮後,因自恃貌美,不肯賄賂畫師毛延壽,毛延壽便在她的畫像上點上喪夫落淚痣。昭君便被貶入冷宮3年,無緣麵君。北方匈奴首領呼韓邪單於主動來漢朝,對漢稱臣,並請求和親,以結永久之好。漢元帝盡召後宮妃嬪,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應詔;出塞嫁予了呼韓邪為閼氏。
呼韓邪單於亡故,王昭君與其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師,後為匈奴右日逐王。呼韓邪死後,王昭君當時以大局為重,忍受極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後母’的風俗,嫁給呼韓邪的長子複株累單於雕陶莫皋,又生二女,長女名須卜居次,次女名當於居次(‘居次’意為公主)。複株累單於又死,昭君自此寡居。一年後,三十三歲的絕代佳人王昭君去世,厚葬於大漠;墓依大青山,傍黃河水。後人稱之為‘青塚’。
這其中還有一段未記入史書中的謠傳:呼韓邪死後,王昭君為穩定局勢,還曾嫁予呼韓邪的弟弟;呼韓邪的弟弟死後,王昭君才嫁給的呼韓邪的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