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1 / 1)

古時的"方術"指關於治道的方法。《莊子》:"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成玄英疏:"方,道也。自軒頊已下,迄於堯舜,治道藝術方法甚多。"古代把治方術的人稱作"方土",他們是"神仙"的化身。

神仙的最大特點在於:一是形如常人而能長生不死,二是逍遙自在,神通廣大。"方士"後來發展成"道士"即道教人士,他們以神仙崇拜為獨有特點。神仙傳說可追溯到戰國時期,一出自荊楚文化,一出自燕齊文化。《莊子》書中關於神人、至人、真人、聖人的文字,是對神仙形象最初的生動描述。如:"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禦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至人神矣,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沍而不能寒。"這種神人、聖人不食人間煙火,不怕水火侵害,騰雲駕霧,來去自由。《楚辭》中也有生動浪漫的神遊故事。《離騷》想象自己升天,"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鸞皇為餘先戒兮,雷師告餘以未具,吾令鳳凰飛騰兮,又繼之以日夜。"《九章》吟道:"駕青虯兮驂白螭,吾與重華遊兮瑤之圃。登昆侖兮食玉英,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既有這種神仙幻境,必有認真的追求者,而關鍵是如何突破生死大限,實現個體永生,於是有"不死"之方出現。方技,根據《漢書·藝文誌》所雲“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太古有岐伯、俞拊,中世有扁鵲、秦和,蓋論病以及國,原診以知政。漢興有倉公。今其技術..昧,故論其書,以序方技為四種”及“醫經、經方、房中、神仙”四類“生生之具”的知識內容,所謂“方技”,是指通過醫藥學、養生學、修煉求仙等有關生命科學技術知識及迷信巫術的知識內容,使人達到祛病延年、健康長壽、長生不死的目的,並可“論病以及國,原診以知政”,是古代帝王的一種官職。

數術,又名“術數”。根據《漢書·藝文誌·數術略》所雲“數術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職也。史官之廢久矣,其書既不能具,雖有其書而無其人。《易》曰:‘苟非其人,道不虛行。’春秋時有梓慎,鄭有裨灶、晉有卜偃、宋有子韋。六國時楚有甘公,魏有石申夫。漢有唐都,庶得粗觕。蓋有因而成易,無因而成難,故因舊書以序數術為六種”及“天文、曆譜、五行、蓍龜、雜占、形法”六類“羲和史卜之職”的知識內容,所謂“數術”,是指以陰陽五行生克製化之理,附會各種迷信之說,以製定人事和國家的氣數。

“方技”與“數術”不同。“方技”有四類(醫經、經方、房中、神仙)皆是“生生之具”,而“數術”有六類(天文,曆譜,五行、蓍龜、雜占、形法)則是“羲和史卜之職”,但二者有千絲萬縷的聯係。如方技-醫經《黃帝內經》中“陰陽、五行、天文”等“生生之具”的有關知識內容,與數術-天文、曆譜、五行、蓍龜中“陰陽、五行、天文”等有關內容是融合的。《周易·係辭》有“生生之謂易”,而“方技”則是“生生之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