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蒙特勒(2 / 3)

碧雪紛精確地捕捉到了他的情緒,有些奇怪,道:“怎麼了?”

吳秦張嘴說話:“沒什麼,這些天有點悶,我們去玩一下吧。”

碧雪紛知道他有心事,但也沒追問,當他想說的時候自然會說出來的,語笑嫣然:“好啊,去哪兒?”

吳秦:“我早就想去了的一個地方:蒙特勒。”

***

瑞士西南角美麗的萊蒙湖畔,遍布著許多曆史久遠的湖濱城鎮和引人入勝的秀美鄉村,而小城蒙特勒無疑是其中最美的一個。

這裏的時間流逝比其他地方緩慢,生活悠然,居民們都踩著閑適的步伐,每個季節每個時刻都可以仔細咀嚼這份世外桃源般的從容和淡定。無論在古樸的廣場或彎彎曲曲的小街,還是綴滿鮮花的湖堤,信步走來,無不驚喜。又是一夏,吳秦與碧雪紛坐著金色山口快車來到了這片山幽水潤的土地。

火車一路經過綠如藍的湖畔和青青的葡萄園。

經過一年的廝守,他們之間的默契已經達到了隻用眼神就可以傳遞信息的地步,那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感覺,他們都喜歡著。

車窗外的美景不絕於目,車內他們則不時交換一個心心相印的眼神。

有時候,吳秦實在受不了她的誘惑,便放下大男人的矜持,跑到她旁邊去,貪婪地摟著她的嬌軀,享受那永遠令他迷醉的溫香軟玉。一年的時間不算短,但是他遠遠沒有看盡她的風情,她是一個氣質無比高雅的美人,而且會時不時給你一個驚喜地調皮,永遠都不會讓你覺得日子過得平淡如水。

而碧雪紛呢,從他懷裏往外看風景,走馬觀花累了,就慵懶地閉上眼睛,依偎到他的身上,舒服而自然,就像小袋鼠靠在袋鼠媽媽的袋子裏一樣。

瑞士成為國際性旅遊國家,蒙特勒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說,它是瑞士旅遊業的發祥地。18世紀後期到19世紀期間,在英國貴族中間流行到瑞士旅行,據說那個時期的英國人最鍾意湖光山色、陽光普照的瑞士。的確,較之他們所居住的陰冷多雨的英倫,這裏無疑是人間仙境。每到休假時期,英國人先湧到日內瓦,然後就到蒙特勒。貴族們在平地上乘馬車,在山路上騎驢,花上一天時間從日內瓦來到這個萊蒙湖畔氣候和景色最好的地方——蒙特勒。瑞士的第一家賓館,也出現在蒙特勒,貴族們當時住的是由農舍改造而成的“家庭旅店”。

於是,英王維多利亞來了,法國時尚的代表香奈爾的創始人COCOCHANEL當時也經常光臨此地,1956年,卓別林在萊蒙湖邊製作他的第79部電影《一個國王在紐約》,此後,他就一直定居在距離蒙特勒十幾分鍾的沃韋的德幫莊園,直到88歲那年平靜的告別人世。1915年,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創始人顧拜旦決定把國際奧委會總部遷到瑞士洛桑(距離蒙特勒30分鍾車程),現在洛桑已經成為奧林匹克之城。在這期間,英國人、法國人、德國人、美國人——乘著馬車,騎著驢,坐著蒸氣船,坐著火車——紛至遝來。就是到了今天,這樣的景象也隨處可見。隻不過馬車和驢車變成了法拉利和寶馬。

現在正是來蒙特勒遊玩最佳的時候,因為一年一度的瑞士蒙特勒爵士音樂節在仲夏7月熱熱鬧鬧地開場了,在16天的音樂節期間,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愛好者們可以欣賞到數十場官方組織的音樂會,還可以免費欣賞日內瓦湖畔的300多場露天音樂活動。

國際爵士樂節最早於1967年開始在蒙特勒舉辦,此後便不斷吸引傑出的明星,最終形成了明星陣容。在爵士音樂節上,全球數一數二的爵士音樂人雲集蒙特勒,各展奇招。音樂節為期兩周,期間有無數大小音樂會,由大型舞台表演至小型街頭淺聚,演奏的和欣賞的都各自陶醉。在7月,蒙特勒這個彈丸小城,便成為一片歡樂的海洋。

夕陽西下,豔霞漫天,清涼的風中,吳秦和碧雪紛攜手漫步,眼看著湖邊大道上聚集了越來越多的人群,林林總總的各色小吃,好香的氣味啊,如果是小喬和青璿兩個,肯定會饞死了。

一路觀望和把玩一下那花花綠綠的工藝鋪、首飾檔,然後瞧一瞧露天舞台上免費的藍調與非洲鼓,叮叮呼呼,好不熱鬧……

逛累了,就在樹蔭下坐下,他們每人要了一杯啤酒和一串烤雞翅,一邊喜滋滋地品嚐著,一邊旁聽那些陌生或熟悉的音樂,四周是摩肩接踵興致勃勃的人群,到處彌漫著異香。歡樂,寫在每一個人的臉上。

在MilesDavisHall,在AuditoriumStrauinskiHall,在CASION,在露天舞台,一場場音樂盛宴正傾情上演。樂手和歌者來自五湖四海,他們中有聲名赫赫的,也有剛剛出道的,但同樣激情四溢,同樣贏得持續的掌聲。這裏沒有穿著燕尾服的翩翩紳士,舞台下的人群或站或坐,手裏捧著啤酒,迎著習習夜風,隨著音樂輕輕搖擺。在這裏,音樂湧動著最樸實的感動,那源自對音樂最純真的熱愛,一群激情飛揚的樂手和歌者,讓吳秦和碧雪紛一起都成了全情投入的聽眾,在那個燈影閃動的仲夏,一次次踏歌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