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4月1日,香港著名藝人張國榮先生從20多層的高樓縱身躍下,當場殞命。死者已矣,驚歎之餘,人們皆呼:張先生功成名就,億萬身家,過著錦衣玉食的日子,還有什麼想不開的呢!其實,大多數的人隻知其一,不知其二。張國榮的去世早有征兆,由於工作與情感上的原因,導致其長期失眠及情緒不穩,最後患上嚴重的憂鬱症,不堪重負才采取自殺的方式來尋求生命的解脫。其實像這樣的故事並不新鮮,我們也無需驚歎,一個人如果無法承受超強的壓力,必然會被擊倒,關鍵是看你有多大的承受能力,或者說解脫的能力。顯然,張國榮在壓力的麵前隻能說是一個弱者。
說到壓力,幾乎所有的人都會大吐苦水:學生要麵臨升學壓力,畢業要麵臨就業壓力,就業要麵對工作壓力,工作了又要麵臨失業的壓力。有人說還是當老板好,揮揮手問題就解決了。其實老板也未必輕鬆,他們要麵對競爭壓力、發展壓力、破產壓力。至於人們普遍關注的壓力就更多了,住房壓力、醫療壓力、教育壓力、家庭壓力等等,哪個滋味都不好受。
人,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也許壓力在身邊就同飲食一樣與人們如影相隨,密切相連,這主要原因是壓力因人類的存在而存在,從史前人被猛虎追趕到現代人麵對的緊張工作生活節奏,處處都顯示出種種或大或小的壓力。
從我們進入學校開始,學習壓力接踵而來,在家長望子成龍的期待下,在同學之間激烈的競爭下,為了考上大學,不分白天黑夜,埋沒在無邊無際的題海裏。學習已經不是一種快樂的事情,而是一個沉重的包袱。根據國內一家機構的一項調查表明,近70%的青少年覺得工作和學習上的壓力很大。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信息更新加速,使得終身學習成為必然,因此成年人同樣承受著學習的壓力。
畢業後終於擺脫學習之苦,即將走上工作崗位。可由於各行各業競爭的加劇,求職難已成了不爭的事實。即使有了工作,在這個飛速發展的社會裏,人們又時時麵臨“下崗”的威脅。有人指出,整個就業人群有將近一半在工作中是不愉快的,90%的人在消耗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從事與他們生活目標關係不大的工作。巨大的無形壓力正“追殺”著都市的白領一族。據調查,85%的白領認為自己缺乏職業安全感,擔心失業、職業不穩定,缺少歸屬感,對可能出現的失敗表示憂慮。
至於生活壓力,瑣碎的事情一個接著一個,人們不得不麵對住房緊張、環境汙染、交通擁擠、撫養孩子、照顧父母、支付醫療保險這些難題。生活的快節奏、多變性,給人們的戀愛、婚姻、家庭帶來了許多不確定的因素,情感受挫機會增加。由於種種利益衝突,人際關係變得越來越複雜,情感交流日益減少。即使遭遇了困難和挫折,也找不到地方宣泄。
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日趨激烈的競爭和永無止境的欲望,使人們承受著越來越重的壓力,被迫加入到亞健康的行列中。日本厚生省對國民健康意識進行調查,發現80%的人對於健康相當關心,其中三分之一的人感到壓力的可怕。我國社會生活的狀態正在接近日本,許多人感到現代社會是一個“壓力的年代”,我們幾乎每天都生活在各種壓力的刺激中。有人說,白領的生活壓力很大,每個人體內都隱藏著一個計時炸彈,一觸即“爆”。
人活一輩子,似乎都在與壓力進行著不屈的抗爭。我們一生都試圖擺脫壓力,但終歸是徒勞的。壓力會給人帶來煩惱與痛苦,但人生在世,豈能沒有壓力!科學家認為,人生情感的體驗需要三種境界:激情、緊張和壓力。生活在玻璃缸內的金魚,每天享受著主人投來的餌料,清閑而安逸,所以用不著為生存的壓力而緊張。但人畢竟不是金魚,在紛繁的世事中要生存、要奮鬥、要發展,壓力必然會像泰山般壓來。
英國心理學家戴維·豐塔納曾給“壓力”下了一個定義:壓力是對精神和肉體承受力的一種要求。一個人的惰性與生存所形成的矛盾會是壓力,一個人的欲望與來自社會各方麵的衝突會是壓力。說通俗一些,就是,人生的各個階段都有壓力:讀書有壓力,上班有壓力,做平頭老百姓有壓力,做領導幹部也有壓力。總之,人生無處不壓力!處在當今的時代,壓力更是無法擺脫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有一顆從容麵對壓力的心態。珍珠的來曆大家都知道,它是石子放進貝殼,經過不分晝夜的磨礪而成。也讓我們學習貝殼吧,把壓力變成珍珠!把石子變成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