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5月15日,王福時作為海倫·斯諾的翻譯,在延安就國共合作、階級鬥爭、爭取民主及準備抗日等問題對毛澤東進行了近5個小時的采訪。經毛澤東修改並確認後,王福時將訪談記錄在中共地下刊物《人民之友》和巴黎《救國時報》上發表。
1938年,王福時參加中共領導的“東北抗日救亡總會”,在《反攻》刊物上發表了大量抗日文章。1939年,王福時奉命陪同被稱為“遊擊隊之母”的趙洪文國到越南西貢等地宣傳抗日,並為華北、東北遊擊隊募捐到4萬美元。同年,王福時來到香港,創辦抗日秘密刊物《北方通訊》,報道敵後抗日活動及淪陷區動態。
1941年12月25日,香港淪陷。翌年,王福時受聘為《大公報》駐印度記者。抗日戰爭勝利後,王福時在印度公開從事反對內戰活動。為躲避國民黨特務的政治迫害,1946年2月,王福時隻身前往美國紐約,宣傳東北地區內戰危機,並呼籲美國停止幹涉中國內政,4個月後轉往美國舊金山擔任《世界日報》編輯,並參加了馮玉祥等人組織的反內戰組織“和平民主聯盟”。他受中共駐港宣傳機構“國新社”委托,創辦了《遠東通訊》,宣傳左翼觀點,報道國內解放戰爭進程。
1949年10月9日,舊金山左翼華僑慶祝新中國成立,王福時被衝擊會場的右翼暴徒打傷。在印度總理尼赫魯訪問美國舊金山時,王福時就印度政府是否承認新中國及西藏歸屬中國等問題對他進行了采訪,並將記錄轉交新中國外交部辦公廳主任王炳南。
1950年6月,王福時帶領全家回到祖國,先後在國際新聞局、中國國際書店工作。1979年,王福時摘掉“右派”帽子後,與閻明複、劉尊祺等共同創建了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為大百科事業的創立傾盡心力,直到1986年離休。
2011年7月2日,王福時與世長辭,享年100歲。
李華春:甘灑熱血喚長風
《外國記者西北印象記》的譯者之一,並負責該書發行工作的李華春,於1912年10月2日出生在遼寧省葫蘆島市連山區大興鄉二道河子村一個家境殷實的富農家庭,自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1931年考入東北大學,九一八事變後隨學校去往北平就讀。
1935年夏,李華春從東北大學政治係畢業後,到《東方快報》當編輯。他參加了北平“一二·九”學生運動,與同事們一起宣傳抗日救亡,並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6年12月,李華春參加東北旅平各界救國聯合會(簡稱“東聯”),成為東北大學校友會的主要負責人。1937年2月15日至22日,中國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在南京召開,“東聯”選派李華春、關子堅等十餘名代表,帶著東北各界人士1700餘人的簽名書到南京政府請願,提出“停止內戰”“實行政治民主”“國共合作抗日”等一係列正義主張。
1938年,國際友人路易·艾黎、埃德加·斯諾、海倫·斯諾和愛國人士胡愈之等人發起成立了中國工業合作協會,旨在將失業工人組織起來,建立工業生產合作社,寓救濟於生產,支援抗日戰爭。國共兩黨和民主人士參加了中國工合的領導工作。西安成立工合事務所後,27歲的李華春被委派為事務所主任,組建了10多個合作社性質的單位,生產工作很快開展起來。
1939年夏,李華春又調任漢中事務所主任。盡管工資很微薄,生活條件很艱苦,但李華春仍以昂揚的精神、堅忍的意誌,全力推進漢中地區工合運動的開展。該所成立不到6個月,就發展了51個合作社,漢中工合運動成為全國工合運動的典範。李華春在民眾中積極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政策和主張,把生產出來的物資及時地運送到陝北根據地,招致了國民黨特務的注意。
1940年7月1日早晨,李華春被國民黨特務殘忍殺害,時年29歲。1953年,李華春被追授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