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紀委及時調整工作思路,以“零容忍”的態度,率先加大懲治腐敗力度,以實際行動給全係統打樣,讓已浮出的“老虎”“蒼蠅”感到疼痛和惶恐,讓潛伏的腐敗分子懸崖勒馬、盡快收手,讓那些想搞腐敗的分子望而生畏,起到了震懾和警示作用。應該說,懲治腐敗的大政方針已十分明確,“三轉”的要求和目標一清二楚:監督、執紀、問責,從嚴治黨,就是我們的責任和使命。
麵對形勢的發展和要求,案件審理幹部要在權勢、金錢、人情、關係等因素的幹擾和誘惑麵前,摒棄一切私心雜念,始終如一地把信仰法治、不畏強權作為必須堅守的品德。
信仰法治,就要忠誠法治。案件審理工作是一種解釋法規和適用法規的專門性活動,沒有深厚的法理知識,就不可能審理好案件。一位在審理崗位上工作了18個春秋的老領導臨退休時講了一句話:“審理幹部隻有對專業忠誠,耐得住寂寞,堅守住孤獨,才能保持正直的品質。”
審理幹部之所以孤獨,不是因為情感的寂寞,而是因為忠誠於對專業的不倦追求;審理幹部之所以孤獨,不是因為內心的孤僻,而是因為靈魂的清醒、堅守正直的品格和氣節。
作為一名審理幹部,無論麵對的對象是誰,領導幹部也好,普通黨員也好,都應秉承“鐵麵無私論是非”,堅守“忠誠專業解問題”的原則審理案件。因為黨紀國法是鐵定的,在公正而莊嚴的黨紀國法麵前,審理幹部必須養成一種自覺的意願,即通過維護紀律、辨析事實,還原真相,使違紀者得到客觀而公正的處理,始終保持懲惡揚善、執法如山、公平如度、清廉如水的浩然正氣。
信仰法治,就要堅守法治。要把對法治的堅守轉化為嚴格依法辦事的實際行動,將法治規則貫徹到辦案的各個環節當中,甚至是日常生活工作當中。康德說過:“有兩種東西,我們對它思索越深,越有一種敬畏感:一個是頭頂上的星空,一個是我心中的道德律。”頭頂上的星空之所以讓人有敬畏感,不僅在於它的浩瀚無窮,深不可測,還在於它代表了一種不可違抗,隻能服從的自然法則;而心中的道德律之所以讓人有敬畏感,不僅在於道德律令的博大精深和崇高感,還在於它代表了我們生活中一種需要共同努力維係的社會核心價值和正義的社會秩序。
康德能把心中的道德律作為最低限度來堅守,這讓我們崇拜和敬仰,同時也讓我們捫心自問:作為一個執政黨,如果對自己的幹部都管不了、管不好,怎麼來取信於民?
在辦案實踐中,有很多問題讓我們難以釋懷。為什麼總是那麼難以做到真正的依紀依法辦案?為什麼每發現一起腐敗案件都難以徹查到底?
“處處高壓線,處處不帶電”,這句話反映出人民群眾對執紀不嚴現象的不滿。
信仰法治,就要堅守法治,想問題、做決策、辦事情,第一原則就是依法辦事。有法律規定的,遵循法律規定;沒有法律規定的,遵循法治原則。要用法治思維思考處理問題。
堅守法治,就是在執紀辦案中隻服從事實,隻服從法律,不能因為有人反對,就唯唯諾諾、見風使舵,要不偏不倚、不枉不縱,寧可得罪人,也不能得罪法律、得罪原則。
信仰法治,就要捍衛法治。馬克思早就說過:“法官除了法律就沒有別的上司。”這句話應當成為作為“黨內法官”的每個審理幹部努力追求的一種境界。
捍衛法治,就要不畏強權,堅持按法治原則處理案件。定性,必須以事實為依據;量紀,必須以黨紀規定為準繩。正如中央紀委一位案件審理專家所言:有關案件事實、證據、定性、法律規定,這些事關原則的事不容商量。
捍衛法治,就要恪盡職守。凡是與法律相衝突的事情就不在通融之內;凡是與法律結果相違背的請求就不在請托之列。
做人要有骨氣。馬寅初的《新人口論》遭批判時,老先生公開聲明:“我雖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敵眾。自當單槍匹馬出來迎戰,直到戰死為止。”這體現了一個學者為維護學術尊嚴、捍衛真理而獻身的非凡勇氣和品德。其實,社會道德風氣的養成,每個人都應負起責任。社會需要堅持真理、實事求是、不畏強權的精神。特別是那些在執紀執法過程中,信奉“栽花不栽刺,日後好辦事”的“好好先生”,患“軟骨病”、和稀泥的“泥瓦工”們,要向馬老先生學學如何做人。
做人要有一點精神。這種精神就是一股正氣,人必須要有這股正氣,才能站住腳、挺起腰,才能在權貴、金錢、名利、地位麵前不折腰。不畏權貴、剛直不阿的德行,應當成為執紀執法人員深刻領悟、內化於心的道德修養和品格。
(作者係遼寧省紀委監察廳案件審理室主任)
□本欄編輯/程曉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