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春聯誼會發言稿摘登(1 / 3)

新春聯誼會發言稿摘登

特稿

本刊今年的新春聯誼會未能辦成。一些應邀與會者認真準備了發言稿。現節選部分內容,以饗讀者。

再接再厲,勇往直前

周有光(110歲)

各位《炎黃春秋》的老朋友們,謝謝你們每年邀請我參加例會。我盼望《炎黃春秋》的朋友們再接再厲,勇往直前,把雜誌辦得好上加好。

今年初我出了一本百年口述,取名《逝者如水》。我在這本書的尾聲中提出“不怕錯主義”。因為我的口述史不完美,也不完整,因此我非常願意聽到不同的意見和聲音。因為任何人和任何主張都不可能不出現錯誤,科學的發展和曆史的前進都依賴於對錯誤的不斷克服而後做出改進。我盼望得到各位的批評。趁此機會,也要感謝朋友們對我的惦念。

三點意見

何方(92歲)

我是《炎黃春秋》的忠實讀者,也是它組織的活動的曆來積極參加者。我想在這裏講三點意見,請大家批評指正。

第一,《炎黃春秋》顧名思義,就是要繼承和發揚中國的優良傳統,特別是孔子兩千多年前倡導的春秋精神和春秋筆法,實事求是地對待曆史。由於對曆史上人和事的褒貶有很大的警示作用,所以孟子說:“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現在的《炎黃春秋》也應起到這樣的作用,在總結過去、評論現實和展望未來時要堅持原則,好就是好,壞就是壞,克服國際共運中長期以來對形勢總是看好和說好的多,對客觀困難和主觀缺點看得少、說得更少的偏向。

馬克思主義從誕生以來,對麵臨的形勢,估計就往往失於過分樂觀。在國際共運史上,共產黨人對困難和缺點一直估計不足,所以犯“左”的錯誤就成了伴隨革命進程的頑疾,在戰略部署和策略轉換上也一再出現急躁冒進。馬克思、恩格斯對於1848年歐洲的革命運動和後來的巴黎公社的估計,當時都帶有很大的烏托邦成分。這個錯誤是恩格斯不久後就公開承認了的。列寧走得更遠,他雖然也提醒人們在爭取好的時候要準備壞的,但實際上還是過分看重好的,甚至加以誇張。在1920年前後舉行的共產國際兩次代表大會上竟一再肯定,在座的人們一定可以看到全世界蘇維埃共和國的實現。可是現在已經過去了一百多年,他的預言並沒有實現。相反,曆史證明,搞社會主義革命的時機遠未成熟,已經先後實行社會主義的國家,基本上都是失敗的;而資本主義倒還有旺盛的生命力,它的曆史使命當可再持續百年以上。少數仍然堅持社會主義的國家不得不進行根本性的改革,否則就很難維持下去。而所謂改革,其實就是放棄一些原先自認為的社會主義特征,再自覺地退回到資本主義去,如放棄消滅私有製,放棄計劃經濟,恢複市場經濟等。

中國共產黨是在列寧主義的指導下建立的,一開始就嚴格執行共產國際的極“左”路線,所以對形勢總是喜歡看好,不願看差,導致工作上長期犯“左”的錯誤。新中國成立後立即實行向社會主義過渡,就是執政後堅持極“左”路線的開端,隨之又走了30年的彎路,造成社會經濟文化和人民生活的停滯和倒退,還發生了在正常年景餓死三四千萬人的曠古災難。對於我們犯的錯誤,不論大小,《炎黃春秋》都應嚴肅麵對,揭露犯錯誤的客觀特別是主觀原因,認真汲取教訓,使之成為以後少犯以至不犯錯誤的警繩。切不可為尊者諱,粉飾錯誤,混淆是非,導致累犯一些相似的錯誤,當然也就談不上徹底改正了。

馬克思主義政黨,從馬、恩、列、斯到毛澤東,都曾公開申明,一個鄭重的政黨不怕說出自己的錯誤,敢於毫不留情地進行自我批評並迅速加以改正,而且善於總結經驗教訓。但實際上卻盡量設法文過飾非,最怕揭自己的瘡疤,甚至也不讓別人做自我批評。在蘇聯,赫魯曉夫批判斯大林,平反冤假錯案,毛澤東就極為反感,給他戴上了修正主義的帽子。戈爾巴喬夫進一步這樣做,主流輿論就說他是社會主義大叛徒和蘇聯解體的罪人。在中國,長期以來,大的錯誤實際上是不能講的,甚至明文規定有些問題不能碰。我們黨雖然一直倡導批評和自我批評,其實過去黨中央隻真正做到過一次:胡耀邦大力平反冤假錯案。這得到了全黨的支持和全國人民的歡迎。這種盛舉希望以後還有。對一些大的明顯的錯誤,如大躍進、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不能加以肯定,就來個鴕鳥政策,不加評論,實際上也禁止評論。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事情做得並不明快決斷,給人含混拖拉的感覺。《炎黃春秋》應該旗幟鮮明,如實麵對過去,敢於揭發錯誤。我們黨能不能拿出像當年胡耀邦那樣的勇氣,再次以大魄力、下大決心來個撥亂反正?看來不容易。

第二,基於中國的曆史和現實,《炎黃春秋》在推進民主化進程時必須做長期打算,具有魯迅先生提倡的韌的戰鬥精神。否則會欲速不達,甚至導致自己中途落馬。中國由於背負沉重的曆史傳統包袱,所以實現民主化的進程,不可能像美國獨立和法國大革命那樣利索和徹底,而會是拖拖拉拉、反反複複,就算基本上完成,也起碼需要一百年以上的時間。在這個長過程中,還得有臥薪嚐膽的精神,“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而這裏說的“十年”,隻是表示時間不可能短。實際上就是對下一代的教育培養,就遠非十年所能做到,而是需要更多更長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炎黃春秋》自然大有可為。

第三,列寧說,報刊不僅起宣傳者的作用,還應起組織者的作用。《炎黃春秋》也應如此,在它所揭櫫的宗旨周圍,團結一大批人甚至一代人,如同“五四”時期的《新青年》,率領一代青年人,推動曆史前進。因為照“五四”運動的總司令陳獨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所說“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於硎,人生最寶貴之時期也”。經過了幾代人,團結在《炎黃春秋》周圍的人已不限於青年,而是包括了老中青,連我這樣的九二老朽也在其內。願《炎黃春秋》不斷給我們提供新的精神營養,繼續攜帶我們在科學民主的道路上一同前進。

和平發展,一球家園

高放(88歲)

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信息化為先導的現代化、全球化新浪潮席卷全球。社會貧富兩極分化、環境汙染、生態破壞等現象日益嚴重,生物物種滅絕與氣候變暖、海平麵上升等全球危機更加緊迫。這種新形勢迫使人們思考:什麼樣的新理論才能應對全球性的難題?鄧小平於1985年提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問題”,中共十三大至十八大,一直認定和平發展是時代主題,這就表明當今時代戰爭與革命已經不是主題。盡管還有局部戰爭,還會在某些國家發生革命,從總體而言,難以推行社會主義世界革命。十八大提出:人類隻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合作共贏,就是要倡導命運共同體意識。習近平2014年12月5日說: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麵對世界經濟的複雜形勢和全球性問題,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一枝獨秀,這就要求各國和衷共濟,共同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園。我體會,為了共同建設“一球家園”,中國要帶頭做出表率。對外戰略方針是:不樹敵,不對抗,不結盟,不當頭,不擴張,不輸出革命;多交友,多合作,多助人,輸出多種多樣的產品。要促進各國政府和人民,不分國別、族別、教別、性別,不分階級、黨派、主義和社會製度,加強團結合作,減少內鬥內耗,積極推進全球綜合治理,攜手克服人類當前危機。現在還有人想重建新的共產國際組織,開展社會主義世界革命,這是完全脫離現實的陳舊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