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1.8萬多公裏的大陸海岸線,似乎有很好的條件成為一個海洋大國,但其實條件並不優越。地理上,中國大陸為西太平洋島弧所包圍。
整個西太平洋島弧可分為南北兩段:北段由千島群島、日本群島、琉球群島、台灣島和菲律賓群島構成,麵向太平洋,為東亞太平洋島弧;南段由努沙登加拉群島、爪哇島、蘇門答臘島、尼科巴群島和安達曼群島組成,向印度洋突出,稱印度洋巽他島弧。兩段島弧在印度尼西亞的蘇拉威西島銜接,把亞洲大陸東部、主要是中國大陸與外部大洋相隔開來。整個中國近海海域,如黃海、東海、南海,因而都是半封閉的海域。在這些島弧的太平洋一側,則分布阿留申群島、小笠原群島、馬裏亞納群島、夏威夷群島等。
這一特定的海洋地理環境在二戰後被追求全球霸權的超級大國美國所關注和利用,對中國所構成的地緣政治挑戰則更為棘手。
依托西太平洋島弧這一特定的海洋地理環境,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美國提出並實施了旨在圍堵、威懾亞洲大陸國家特別是中國的“島鏈”戰略。這一戰略由三條島鏈構成。
第一島鏈北起自位於西太平洋、靠近亞洲大陸沿岸的阿留申群島、千島群島、日本群島、琉球群島、菲律賓群島、印度尼西亞群島等。
其中,阿留申群島屬美國阿拉斯加州。美國在不少島上建有海軍基地、海軍航空站、預警雷達站及地下核試驗場等。
日本群島自東北向西南呈弧形延伸。琉球群島位於日本九州島與中國台灣島之間。日本事實上把守著東北亞進出太平洋的大門。美國與日本建立軍事同盟關係,在日建立了一係列海空軍事基地,數萬美軍駐紮日本。
菲律賓群島南北排列,北隔巴士海峽與台灣島遙對。1951年美菲締結共同防禦條約,建立軍事同盟關係。
我國的台灣島位於“第一島鏈”的中央,是該“島鏈”距我大陸海岸線最近的一環。1950年起美國航空母艦進駐台灣海峽,1954年美台簽署共同防禦條約。台灣島成為美國威脅中國大陸的“不沉的航空母艦”。
第二島鏈則源自南方諸島、馬裏亞納群島、雅浦群島、帛琉群島及哈馬黑島等。
其中,馬裏亞納群島是美洲通往西太平洋的海空交通樞紐,戰略地位重要。關島是馬裏亞納群島中最大、最南端的島嶼。美將關島建設為軍事基地之島,各種軍事設施占全島麵積的1/3。
“第三島鏈”主要由夏威夷群島組成。對於美國而言,夏威夷群島既是美國本土的防禦前哨,又是支援亞太美軍的戰略後方。
三大島鏈層層包圍了中國大陸!
美國的“島鏈戰略”雖因冷戰而起,但未隨冷戰結束而消失,相反,近年來,美國在不斷強化“島鏈”,如“重新定義”美日同盟關係,“重返”東南亞,在關島擴建軍事設施等。美國還與印度建立全球夥伴關係,企圖把這條位於西太平洋的島鏈向西延伸到印度洋。
麵對海洋地緣政治環境的劣勢,如何“突圍”——克服海洋地理上的約束、特別是衝破美國“島鏈”戰略的束縛,對中國是一個非常現實、嚴峻的問題。
解決台灣問題,實現中國統一是打破三大島鏈,特別是第一島鏈對中國束縛的最核心的戰略選擇。台灣島位於“第一島鏈”的中央,起著承上啟下、中間樞紐的重要作用。台灣是中國大陸的天然門戶,隻要台灣在手,中國東出太平洋就豁然開朗,第一島鏈的封鎖自然就被打破。
僅此還不夠,中國無疑需要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藍水海軍!但僅靠強大的海軍還不夠。單純依靠武力的“突圍”,招致的“武力反突圍”可能更大。
進入21世紀,一種新的地緣政治觀點開始出現,認為人類的未來不在於陸地而在於海洋,21世紀是海洋世紀,世界的地緣政治中心將從大西洋地區轉移到太平洋地區,組成太平洋共同體的國家將替代歐美軸心,成為世界政治和經濟中心。因此,誰控製了太平洋,誰就控製了整個世界。21世紀是“太平洋世紀”。
奉行睦鄰友好與推進區域合作才是中國應對“島鏈”困境的必由之道。中國需要在島鏈國家中尋找到堅定的盟友,至少也要確保這些島鏈國家不全是中國的對手。中國應倡導、推動和參與區域合作,首先是把位於第一島鏈的東亞國家納入一個共同市場,並以此為起點推進泛太平洋合作,進而把整個西太平洋島弧建設成為一個和平之弧、合作之弧、繁榮之弧、文化傳播之弧,那麼,中國將真正能夠雄踞世界的東方、太平洋的西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