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商海拾貝”俏江南:中國餐飲業的“LV”(1 / 3)

2000年4月,一家以川劇變臉臉譜為的餐飲店在北京國貿的高檔寫字樓裏開業。誰也不曾想到,“俏江南”――這家名字充滿了小橋流水的典型中華傳統文化意蘊的餐飲店,9年之後,不僅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大城市開設40多家分店,甚至即將走出國門,立誌做成與一樣的高端國際品牌。俏江南究竟是如何完成自己的品牌之路的呢?

“阿蘭酒家”的第一桶金

張蘭有旗人的血統,父親曾是天津老美華鞋店的老板。盡管老一輩人都沒落了,但傳統貴族式的生活方式對她的影響卻根深蒂固。在那個中國人缺吃少穿的年代,張蘭家的飯桌也照樣有模有樣,即使隻有三樣鹹菜,也得擺上三個碟,切出不同的葉和花,搭配上采來的花瓣。那時生活清苦,被下放勞動的父母心情經常是苦悶的,張蘭希望那樣做能讓父母開心。

循著那個時代慣常的生活模式,後來張蘭跟隨父母回到北京,上了大學,畢業後成家生子,過著兩點一線的生活,單調而安逸。

後來,“商品經濟”之下出國潮開始萌動,張蘭成了他們中的一員,踏出了國門。她的目標是“兩萬美金,賺夠立刻回國”。兩萬美金不是終點,而是起點,張蘭的目標很明確,要靠這兩萬美金賺取開創未來的第一桶金。至於未來怎樣,誰知道呢?當年這個默默無聞的中國女人,自然也不會想到十多年後,自己會向國際餐飲品牌發起衝刺。

背井離鄉的生活異常艱難,張蘭靠打黑工掙錢。她伺候過一大家子台灣人,在美容美發店幫工,在餐館打雜,甚至扛過百斤重的豬肉。那時,賺錢成了她留在國外的唯一理由。張蘭是一個有心人,在餐館打工的日子,她沒有被日常瑣碎的活計埋沒,而是一邊打雜一邊觀察和思索,外國人眼裏的中餐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在她看來,唐人街的東西根本不能算是中餐,在老外眼中,中餐就是麻婆豆腐和咕佬肉。我們的餐飲文化有著五千年曆史,然而到現在卻沒有一個響當當的品牌,這激發了她要創造一個在國際上叫得響的中餐品牌的豪情壯誌。

在這種豪情的激蕩下,張蘭懷揣著在國外打工積累的2萬美金回到北京。門檻較低,自己又熟悉的餐飲行業,於是自然而然地成了張蘭創業的首選。1991年,張蘭在北京東四開了阿蘭酒家。創業之路總是充滿艱辛,餐飲業的激烈競爭讓創業初期的張蘭麵對著諸多的困難,資金、定位、客戶、人才等沒有一樣不讓她操心。所幸有著在國外餐飲店打工經曆的張蘭已經做好了吃苦的準備,她自己親自上陣,從掌廚到跑堂到采購,成了店裏最忙碌的人。張蘭至今依然認為,餐飲業是辛苦的行業,勤勉節儉肯吃苦是最基本的素質。張蘭甚至還曾經一個人跑到四川郫縣,帶上一幫當地的竹工上山砍竹子,用火車把13米長、碗口粗的竹子運到了北京。隨後,“阿蘭酒家”就變成了南方的竹樓。她親手在竹牆上畫畫做裝飾,文化氣息和菜品相結合讓她的餐飲店很快有了知名度。這也為後來俏江南經營餐飲品牌文化埋下了伏筆。

食客慕名而來,生意興隆。但阿蘭酒家很快就滿足不了張蘭日益“膨脹”的事業雄心。1995年,地址在亞運村附近的魚刺海鮮大酒樓開張。裝修還是張蘭一手設計,風格是中國園林式,處處營造出鳥語花香的氛圍,這次張蘭斥重金將它裝修得富麗堂皇。

憑著自己在國外餐館打工學來的經驗,她把最初的阿蘭酒家和海鮮大酒樓經營得有聲有色。

1997年底,海鮮大酒樓到達了頂峰,日營業額達到50多萬。然而,當初回國創業的初衷一直在張蘭心中回響。在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後,真正“大手筆”的創業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