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哲學史和思想發展史維度認識實用主義哲學(1 / 3)

從哲學史和思想發展史維度認識實用主義哲學

特別策劃

作者:王成兵

【摘要】實用主義在百年來的西方哲學東漸史中扮演了一個關鍵的角色。近年來,國內外對實用主義研究也保持著良好勢頭,基於此,關注和思考實用主義研究的視角和維度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在此過程中,我們應盡可能把實用主義放到西方哲學史和思想發展史的語境中去思考,從中勾畫出實用主義的路線圖,在哲學史和思想發展史的定位中展現實用主義的風貌,確定實用主義的走向。

【關鍵詞】實用主義 研究現狀 哲學史 思想史

【中圖分類號】B087 【文獻標識碼】A

實用主義及其研究現狀

實用主義是一種獨特的美國思想文化產品。實用主義懷疑思辨哲學,重視實效、經驗、力量和行為,以其獨特的哲學風格、話語方式在美國的哲學、政治和文化領域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實用主義在百年來的西方哲學東漸史中扮演了一個關鍵的角色。實用主義哲學對中國現代的哲學、教育、文化、學術、政治和社會生活產生了巨大、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這幾年,我們比較關注實用主義的研究動態。我們認為,關於實用主義的研究情況,呈現出以下特點:第一,21世紀以來,國外學術界自20世紀60年代末所開始的實用主義哲學的複蘇工作變得更加明顯和具有持續性。而且,對實用主義興趣的增加和研究工作的深化,已經從北美哲學界逐漸擴大到南美哲學界、歐洲哲學界和亞洲哲學界,實用主義的新的影響力在全球範圍內逐漸體現出來。

第二,現代性和全球化正在創造新的學術語境,改變著人們的學術視野,在新的語境和視域中研究實用主義哲學的當代意義,似乎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

第三,中國學者有必要和有理由更多參與到國際學術界的實用主義哲學研究工作中去。一方麵,以杜威的哲學、教育和政治思想為代表的實用主義對中國現代哲學、教育、文化和政治產生了重要而複雜的影響;另外一個方麵,產生於美國的實用主義哲學之所以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產生出具有世界性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它在當時的中國找到了合適的土壤和一批對實用主義有著濃厚興趣並投入了大量研究熱情的中國學者。在當今國際學術界的實用主義研究中,中國學者應當而且必須更多、更廣泛和更深入地參與進去,提出更鮮明的學術見解,發出更強有力的學術聲音。

近年來的國內學術界,實用主義研究的勢頭良好。就研究現狀來說,第一,對實用主義的學術研究呈現出逐步加溫的態勢。我國學術界關於實用主義的研究課題、關於實用主義的學位論文等都有所增長。而且,許多研究課題和學位論文不是停留在對實用主義的一般問題的討論和介紹,而是力圖對實用主義的內在邏輯和當代哲學意義進行新的挖掘。

第二,學術對話比較熱烈。進入新世紀以來,包括實用主義哲學家羅蒂(1931~2007)在內的多位實用主義哲學家以及一批知名的研究者來我國進行學術交流和對話,也有一些知名學者到國內高校擔任實用主義課程的講授工作。同時,我國許多哲學工作者和研究生利用各種機會到國外參與學術對話,在國際學術舞台上發出中國學者的聲音。國內外學者在文本、話題、話語方式、文獻等方麵趨於同步,雙方的對話和討論在一些方麵已經可以在實用主義研究的前沿地帶展開。

第三,在經典文獻的翻譯和出版方麵取得了突破。進入新世紀以來,學術界整理和翻譯了一批實用主義經典文本。其中最重要的是,複旦大學“杜威與美國哲學研究中心”劉放桐教授主持的《杜威全集》中文版的翻譯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截止到2012年12月,《杜威全集》前期和中期著作的中文譯本全部出齊。《杜威全集》中譯本是我國實用主義研究工作中最為重要的成果之一,它為我國學術界的杜威哲學乃至於整個實用主義哲學研究提供了珍貴的文本和可靠的資料支撐。

可以預料,在未來幾年中,我國實用主義研究應當出現一個新的局麵。在這種態勢下,關注和思考實用主義研究的視角和維度,似乎是一種必然。

實用主義的研究維度和視角

重視對實用主義的研究,必然要涉及到對研究維度和視野的認真思考。從筆者個人的感受來說,研究實用主義哲學其實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困難之一在於,實用主義的經典文本太多,牽涉的麵很多,話語方式和專業詞彙都很特別,話題又比較分散。

以文本為例,僅僅古典實用主義哲學家的文本就有好幾十卷:哈佛大學出版社編輯出版的《皮爾士文集》(Collected Papers of Charles Sanders Peirce)有8卷,哈佛大學出版社編輯出版的《詹姆士文集》(The Works of William James)共18卷,而由美國南伊利諾伊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杜威全集》(The Collected Works of John Dewey) 多達37卷。如果加上哲學家的書信集、講演錄和筆記等,數量更為可觀。從內容上來說,很多文本的理解難度非常大,其原因主要在於,這些文本涵蓋的領域非常多,涉及到心靈哲學、教育哲學、解釋學、價值學、分析哲學、技術哲學和政治哲學等領域,而且,各種文本在術語、敘事方式、呈現方式方麵都有很大的差異。

據了解,不少的愛好者都很難把杜威的《經驗與自然》以及羅蒂的《哲學和自然之境》認真讀完;此外,很多文本缺少大多數西方哲學家所慣常具有的邏輯連貫性,也因為如此,古典實用主義者們經常受到來自各方麵的批評。詹姆士本人曾成為眾矢之的,很多人責怪詹姆士,認為他的工作沒有提供持久的、係統的和連貫的解釋。

據說,在1907年,65歲的詹姆士從哈佛大學退休,為了最後和徹底回應那些糾纏了他很多年的指責,詹姆士決定在餘生完成對實用主義進行更充分解釋的工作,以便讓他自己已經出版的東西更加具有邏輯完整性。詹姆士編纂了論文集《真理的意義》和演講集《多元的宇宙》,他指望人們能夠認為這些著作比他的其他著作更有學術性、更係統,但是,即便如此,這些著作也遠遠沒有達到他所預期的“邏輯完整性”。這些著作直到1911年才出版,可那個時候,詹姆士已經去世一年多了。也許更具有嘲諷意味的是,詹姆士之所以保持了他的哲學的真實性,正是因為他沒有能夠寫出一種更學術、更係統的版本,否則,他會求助於抽象和邏輯上的精確,而過於抽象和邏輯上的過於精確,一直是詹姆士用畢生精力去批判的東西。

時至今日,在我們閱讀詹姆士著作的時候,確實一方麵覺得他的文獻中有很多思想的火花,但是,如果再看看,難題就隨著而來了。比如,當讀詹姆士的《實用主義》時,我們會覺得他對作為方法的實用主義和作為真理理論的實用主義的討論很有意思,當讀他的《徹底經驗主義》時,會發現他對徹底的經驗的討論與現代西方某些哲學家(如柏格森)的討論有可比性,但是,如果我們再進一步思考,就會發現遇到了一個問題:詹姆士的實用主義與其徹底經驗主義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呢?對此,他自己並沒有進行太多的論證和解釋。近些年來,西方學術界有學者開始關注詹姆士哲學的統一性問題並進行了大量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