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是八月天氣,正值伏天,空氣卻潮濕陰冷。天空灰蒙蒙的,街上往來的行人通通帶著口罩。
這回並不是起了霧霾而是大火的濃煙。
三天前的夜裏,一個火球掉在了距市裏不遠的大黑山上,引發了森林大火,一時間濃煙滾滾,遮天蔽日。
據報官方報道稱,那是一塊火箭殘骸,消防隊和武警官兵已經趕去現場滅火。但民間的小道消息說那可不是什麼火箭殘骸,而是一艘外星飛船。
這可不是空穴來風,因為有人看見一些知名的航空航天工程師和專家也跟著進山了,森林大火,用不著航天專家吧。
王龐清坐在椅子上,翹著二郎腿,用手機刷著微博。上邊都是關於這次大火的話題。一些女明星開始自拍,隨意加個標題為消防戰士祈福;一些所謂的“資深專家”開始大談對航空事業的看法;還有某些“意見領袖”也開始對環境保護誇誇其談。
王龐清覺得沒勁,在這個拇指時代,諸如此類的事情太多了。不是明星炒作,那就是閑人以訛傳訛,王龐清從來就是看個熱鬧,並不當真。
他是本地人,兩年前就從一所二本大學畢業,一直沒找工作,在家養閑。也是最近,他才靠著母親的接濟,買了兩台打印機,一台複印機,租了一個店麵,開了家打印鋪子。今天正式開張的日子,眼看天就快黑了,一個客人也沒上門,出師不利,王龐清心裏有些不爽,便埋怨起自己的父親來。
當年考大學報誌願的時候,王龐清還是中意上軍校的。可是他的父親,王老爺子,卻死活不從,硬生生逼著他填了計算機科學。這麼做不為別的,就是因為老王家有這個傳統。
這就要從王龐清的爺爺那輩說起了。
王龐清的祖父叫王路遙,曾經也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他1938年生人,民國的時候讀過私塾,念過省城的教會學校。後來因為數學和洋文出類拔萃,就被派去美國留學,學習應用數學。在美國一呆就是17年,他的導師就是世界上第一台計算機的締造者馮·諾依曼。
1948年到1966年,這個時候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大批留學海外的中華兒女都抱著無比的奉獻熱忱,放棄國外的優厚生活條件,毅然回國,參加新中國的建設。這次歸國潮持續了差不多二十年,王路遙就是算是中期的那一批。
1954年2月,正直農曆春節。王路遙以回鄉探親為由,坐上了休斯頓到上海的郵輪。雙腳一沾祖國的土地,他就馬不停蹄地奔向新中國的首都北京。開始的幾年,王路遙留在清華大學數學研究所任教,直到7年之後,他聯合清華大學其他幾位教授,組建了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研究所,決定開始研發中國自己的計算機。
功夫不負有心人,特別是懷著一顆赤紅紅為祖國做貢獻之心的科學工作者,好消息終於傳來了。
六十年代,中國的晶體管計算機發展迅猛,1965年中國第一台大型晶體計算機“109乙機”研發成功;兩年後,經過對“109乙機”的改進,推出了著名的,在兩彈試製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功勳機”;這就成為了中國計算機研發的原型機,為其後集成電路計算機和微機的研發鋪平了道路。
可是這個時候,“文 革”爆發了。王路遙作為留過洋的大知識分子,受到了巨大的衝擊。被當成“走資派”拉出去遊街批鬥。王路遙年歲大了,常年的繁重研究本來就摧毀了他的健康,沒鬥上幾次,就去世了。
王龐清的父親當時害怕受連累,於是和王路遙劃清了界限,這件事他後悔了一輩子。他下過鄉,回城之後在工廠當工人,就是最苦的日子裏,也沒落下書本的知識。在恢複高考的第一年,王龐清的父親就毅然決然地報考了清華大學的計算機係。這不單單是出於對計算機的熱愛,更多的是對父親的愧疚與懷念。
畢業之後,王龐清的父親懷著建設祖國“四化”的理想,分配回了遼寧省科學院,也在大連市計算機研究所任職,還兼職了國內幾所大學的客座教授。這一幹就是就是二十年,雖然沒有父親那般貢獻巨大,但也小有作為。2002年的時候,他和他的學生聯合曙光公司,推出了中國人自己的服務器“龍騰”,也算是風光一時。
常言道:富不過三代。這句話拿到學術方麵也是貼合。老王家傳到王龐清這一代,“學術”這一方麵,算是家道中落了。
王龐清1989年出生,算是父親老來得子,對他十分疼愛。王龐清以前叫王建國,意思是長大後建設祖國的意思。可是一上學,就發現班裏叫王建國的足有十多號人,重名太多。
那時候五筆輸入法正當紅火,“王旁青頭兼五一,土士二幹十寸雨”的口訣隨處可聞。他的父親姓王,母親姓龐,便給他改名為“王龐清”,這樣一來,叫著順口也不重名。
父親幹了一輩子的計算機研究,更兼著自己對父親劃清界限的愧疚,從小就培養王龐清對計算機行業的愛好。90年代,一台運行win98的大腦殼微機價格不菲,王老爺子硬是花了兩萬塊錢給王龐清置辦了一台。本來想讓孩子早接觸電腦,讓他產生興趣。哪知王龐清學了兩天五筆打字,就是去了興趣,反而對另一種新興事物著了迷,那就是電腦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