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政治

主編的話

上個月,我大姐生平第一次來北京。傍晚從西客站接到她,驅車沿燈火通明的長安街回通州。標誌性的中華燈,傳說中的防撞金黃色隔離欄,猶如一曲樂章的前奏,緩緩將她導入天安門廣場這個華彩段落。車行到新華門南側,能遠眺到城樓的輪廓燈時,她已經按捺不住內心激動發出輕輕的低呼。

22年前我到京上學,結束軍訓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邀集老鄉同學,趕到廣場,以城樓為背景,拍張照片寄回家。隻是那時的廣場還比較自由散漫,可以隨意漫步,騎自行車、玩輪滑甚至滑板,雪碧、安檢、消防毯之類的標配都還遠未出現。廣場上慢悠悠放風箏的老人能把幾十米長的巨型蜈蚣和鯉魚風箏放到碧空如洗的紫禁城正上方,長長的尾巴在城樓頂上搖曳,看得我目瞪口呆。

這是絕大部分普通中國人第一次來到廣場時的正常狀態。

正如本期封麵報道中所寫到的:“很多人把北京看成一個越攤越大的大餅,天安門廣場無疑是大餅的圓心。這裏是向四周輻射的無數曆史線頭的起點,也是從遠處牽引而來的無數曆史線頭的終點。它是一個民間的廣場,更是一個國家的廣場。自1912年它從一個幽閉的T形宮廷廣場被改造成一個公共的開放空間後,宏大敘事與個體命運、悲劇和喜劇、恥辱和榮耀,在這裏交替上演。”

在過去的幾百年裏,天安門廣場都政治意義重大。“漢白玉的華表過去提供給士民用來指責皇帝的失政”,“封閉的T形宮廷廣場、閑人免入的長安左門和長安右門、分布在千步廊兩側的中央機關以及商賈雲集的棋盤街,共同構成了今日天安門廣場的雛形。它們也決定了這片土地此後難以抽離的政治屬性。”

在這個意義上,無論是大連的星海廣場,還是包括我故鄉在內的全國範圍內星羅棋布的大大小小的廣場,的確都是政治產物,隻是有些廣場更加有政治意味罷了。這也能解釋為什麼“很多官員都難以忍住在任內修建一個廣場的衝動和誘惑”。

在完成參觀廣場、城樓前拍照等例行動作後,我給大姐北京之行安排的最後一個項目是參觀十三陵。神路兩側綿延肅立的翁仲與神獸,龐大規模的長陵與定陵,讓她感覺到這其實也是另外一種意義上的廣場,忍不住聯想起鄉下辦喪事時的熱鬧場景,脫口而出故老流傳的“民墳八尺,官墳一丈”的所謂官民墓葬規製。然後發出情不自禁地感歎:

難怪自古到今,人人都想當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