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這個詞,在我們的腦海裏,似乎都已經劃定了它的概念範疇,在這裏提及似乎是一種多餘。那為什麼我們這裏要提及,而且要詳細闡述呢?首先,對於很多朋友來講,雖然經常提及“責任”,但對“責任”的了解很有可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第二,對於“責任心”,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但很多人都不知曉,我們要把它挖掘出來,因為責任與我們職場成功有著緊密的聯係。
責任是一個人對工作、對群體和社會應盡義務的自覺狀態。在中國思想史上,責任最初有兩種含義:一是表示臣民對君王、帝王,對“天”的盡職和效忠;二是表示個人應對自身行為的不良後果和過失負責。
根據《漢語大詞典》,“責任”一詞有三重涵義:
1.責任
①應做的事情:比如說盡責任。
②沒有做好分內應做的事,因而應當承擔的過失。比如我們在飯店吃飯,服務員送菜,他是在履行一種責任,這是他分內的事情他要盡責,假如說他不小心把一個菜弄翻了,把盤子摔破了。他就需要對酒店賠償,而酒店就需要對客人進行賠償。這個簡單的例子,就說明了每個人在不同時間,“扮演”不同社會身份時所負的責任內容也是不同的。對服務員來說,為客人服好務是他的責任;對酒店來說,管理服務員,為客人提供優質的服務是他們的責任;對客人來說,在享受了服務員、酒店提供的服務後,為服務“埋單”是他們的責任。
2.負責任
我們還經常聽到一個詞叫“負責任”,什麼叫“負責任”?負就是擔負,責任有兩層含義,於是相應地“負責任”也有兩層含義。
①做好分內應做的事,也就是承擔應當擔負的任務,完成應當完成的使命,做好應當做好的工作。
②承擔沒有做好分內應做的事的後果。負責任,是相對於責任而言的,負責任指向的目標是責任的內容。在上麵的事例中,提供服務、管理服務員提供服務和“埋單”分別是服務員、酒店和客人的責任內容。在整個吃飯過程中,他們都要承擔“做好分內應做的事”,否則,就要承擔沒有完成分內事所帶來的後果和責任。
在工作中,你犯了錯誤,沒有承擔你的責任,你就要受到懲罰。通常,我們都感到當領導是一種榮譽、一種利益,但更多的,這也是一種責任。當你被提升的時候,你首先應該明白:我將擁有比前更多、更難的分內事,我具備做好這些事情所必備的能力嗎?如果不能很好地完成這些事情,我有能力為這個結果負責嗎?
3.分內的事
什麼叫“分內的事”?顧名思義,就是本分以內的事。教育學生是教師的分內之事,認真學習就是學生的分內之事,國家幹部的分內之事就是為人民服務——比如說像公安衛士任長霞以熾熱情懷書寫執法為民的人生壯歌,導彈司令楊業功用赤膽忠心澆鑄共和國的和平之盾,醫學專家鍾南山在抗擊非典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敢醫敢言。
普通公民有共同的分內之事——愛國。企業家的分內之事就是為社會做貢獻,老板與企業家是有區別的,老板就是為了賺錢,而企業家要為社會做貢獻。那麼作為員工有什麼分內之事?很簡單,為企業做貢獻,通過為企業做貢獻來為社會做貢獻,為國家做貢獻。在這裏,讀者可以做個小測驗:花三分鍾寫下自己的分內之事,並把手放在自己的胸口捫心自問:“我有沒有做好自己的分內之事?”
漢字真實地記錄了社會的發展,社會範疇中的許多現象和名稱,都直接或間接地體現在漢字自身的文化內涵中。在漢字造字及演化過程中,很多字背後都有著十分豐富的曆史涵義。“負責”這個詞在在結構上很有特色。它們的偏旁有個共同點就是都有“貝”字底。“貝”是貝殼,是我國古代的貨幣之一。到秦朝時才廢貝行錢。雖然不再用貝做錢,但貝作為貨幣代名詞的習慣流傳至今。所以與錢有關的字,多以貝為偏旁。
如“貪”字,貪為今貝。今就是眼前,隻顧眼前利益,私欲膨脹,大肆撈錢,不計後果,就是貪了。“貧”為分貝。有錢亂花,把錢分散,揮霍浪費,坐吃山空,哪有不貧之理。“貧”和“貪”字相近,貪多了會自食其果,退賠罰沒。反而落得一貧如洗。人們稱自己所珍藏的東西為“寶貝”,清王朝給皇子皇孫們標注上“貝子”“貝勒”的顯貴稱謂。由此可見,在古老悠遠的華夏文明孕育誕生之初,祖先們就懂得了負責對於人的重要性。所以在現代社會,“負責”這個話題,對企業的成長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可以想像,企業中的很多問題,都會隨著管理者、員工的責任心的增強而迎刃而解;個人成長和發展也和責任息息相關,因為每個人在負責任的同時,能夠讓自己獲得進步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