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文明和人類文明的進步,保險行業也日趨專業,並更加人性化。對保險公司來說,應該更加專業化的宣傳保險,慎重錄用員工,比如把責任感和效率作為錄用員工的考察標準。隻有員工的專業性增強了,保險才能宣傳到位。而且,員工的責任和素質關係著人們對保險行業的認同程度。
對於被保險對象或目標對象的主體來說,要對保險有一個合理的認識。人們總是希望生活順風順水,但“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雖然我們期待平安健康,但風險是不可避免的。對風險進行預測並通過保險公司分擔個人風險,是一種客觀合理的做法。
越吹越大的肥皂泡——泡沫經濟
“上帝欲使人滅亡,必先使其瘋狂”,這句話本來是用來說個人的,該句話在果戈理的戲劇《欽差大臣》裏是這樣說的,“上帝要讓一個人瘋狂,一定會先奪走他的理智”。人有失去理智的瘋狂,市場同樣也有。20世紀80年代後期的日本恰恰印證了這一點。
當時,日本經濟一片繁榮,股票市場和土地市場熱得發狂。四年間,土地價格翻了幾番,股票總市值漲了3倍。一些做事業的公司也加入到炒地和炒股的熱浪中來。
美國土地是日本的25倍,但日本土地總市值是美國土地總市值的5倍。日本整個經濟大潮波濤洶湧,土地和股票市場上演著一夜暴富的神話。
當日本全民都沉醉在喜悅和幸福中時,災難也悄悄靠近了。以1990年為起點,日本股市和土地價格就像從高空拋下的鐵球一樣猛跌不止,一夜暴富轉瞬成了過眼雲煙。數家企業關門倒閉,將近40家的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倒閉,爆發了劇烈的擠兌風潮。土地和股票市場的暴跌帶來數千億美元的壞賬。極度繁榮的市場轟然崩塌,美麗的光環慘淡落幕,人們形象地稱其為“泡沫經濟”。
泡沫經是指虛擬資本過度增長與相關交易持續膨脹,日益脫離實物資本的增長和實業部門的成長,金融證券、地產價格飛漲,投機交易極為活躍的經濟現象。泡沫經濟寓於金融投機,造成社會經濟的虛假繁榮,最後必定泡沫破滅,導致社會震蕩,甚至經濟崩潰。
“泡沫”這一說法源於1720年發生在英國的“南海泡沫公司事件”,當時這一公司頗有實力,壟斷了對西班牙的貿易權,並對外鼓吹其利潤在高速增長,因此很多公司和個人都爭相搶購南海股票。由於缺乏資金支持,一段時間之後,南海公司股價迅速下跌,就像泡沫一樣,飛快的膨脹又飛快的破滅。
在經濟學中有虛擬資本和現實資本之說,虛擬資本是以有價證券比如股票、債券等形式存在的,能給持有者帶來一定收入流量的資本。
現實資本是以生產要素形式和商品形式存在的實物形態的資本。
當現實資本大於或等於虛擬資本時,市場經濟處於實體經濟狀態下,經濟會健康穩健的持續發展。當虛擬資本大於現實資本時,經濟發展就會步入一種虛幻的狀態。
泡沫經濟產生的根源在於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的偏離,即虛擬資本超過現實資本所產生的虛擬價值部分。
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都是以實物形態流量為媒介,因此在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的運動中不會出現泡沫。泡沫經濟產生於虛擬資本的運動,它起源於金融領域,並且由於土地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資源,每次經濟泡沫的出現都會與地產泡沫的產生相伴。
如果一個經濟體係中整體的經濟增長很快,隨著社會總需求的不斷增加,商品供給彈性越小,價格增長就會越快。在房地產或股票市場上用來交易的資源是有限的,當眾多投資者發現這一要素時,就會蜂擁而至,將資金投資在這些有限資源上。又因為這些資源供給彈性小,所以價格上漲速度比很快,超過預期價格。越是這樣,越是有大批的投資者加入進來,從而導致價格的循環上漲。
價格的迅速上漲是價格和商品價值量遠遠脫節。從而加劇了泡沫劇的膨脹。比如1997年發生的東亞金融危機,就是因為經濟係統中存在十分嚴重的房地產和股票市場價格泡沫,泡沫的破裂又導致了銀行的巨額壞帳,最終使整個經濟體係陷入難以自拔的困境。
在現代經濟條件下,各種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現以及金融市場的自由化、國際化,致使泡沫經濟的發生更為頻繁,小則損及整個國家,或整個聯盟的經濟體係,大則波及全球,影響到全世界的各個經濟角落,危害到國計民生。麵對泡沫經濟導致的金融危機,處理對策更加複雜。因此投資者要理性認識地產和股票的投資,當市場過熱時,應該適量投資或者回避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