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開辟水路出行,緩解北京交通擁堵(1 / 2)

開辟水路出行,緩解北京交通擁堵

觀點交流

作者:朱躍龍

交通擁堵是世界各國大都市麵臨的普遍性難題。北京在建設世界城市過程中,治理交通擁堵將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為治理擁堵,北京市采取了汽車限購、限號出行、提高停車費、大力發展軌道交通、智能交通等措施,收到一定成效,但尚未根本好轉。麵對治堵難題,可否考慮把開辟水路出行作為一項緩解措施呢?

開辟水路出行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是充分利用水麵資源,緩解城市交通擁堵。城市水麵是重要的交通資源。北京在曆史上因水而興,因水而榮,京杭大運河曾直通京城,城市內外水路暢通,賈商雲集,帶動了經濟繁榮。時至今日,城市水麵仍發揮著重要的通行功能。特別是在城市交通日趨擁堵的當下,充分利用現有的水麵資源,開辟水路航線,無疑又拓展了巨大的通行空間,對緩解交通擁堵具有重要作用。

二是為人們出行增添一個選擇,提高出行幸福指數。目前的出行方式不外擠地鐵、坐公交、乘汽車、騎自行車、步行等,都集中在地麵或地下,依靠道路或軌道交通。出行的同時也夾雜著擁堵的焦慮、肢體碰撞的尷尬、噪聲尾氣的汙染等等,增加了人們的痛苦指數。開辟水路出行,增加了一個新的出行方式,使出行多了一個選擇,同時還可以欣賞水的靈動、水岸的美景,可以放鬆心情,舒展身心,提高出行的幸福指數。

三是開發水景資源,促進水上旅遊發展。水是城市文明的搖籃,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水上旅遊在城市旅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當前,水上旅遊開發已成為城市旅遊產業發展的熱點,越來越多的城市把水上旅遊納入城市發展規劃。北京水景資源豐富,近幾年已開發了一批旅遊線路,成為京城旅遊的亮點。把水上旅遊與出行功能相結合,有利於提升北京水上旅遊影響力,弘揚北京水文化特色,拓展旅遊發展空間,促進旅遊業發展。

北京市水路出行具備一定可行性

一是北京已形成較完善的城市水係。曆史上北京水係發達,隻是近代以來逐步衰減。經過近些年治理建設,特別是奧運前的大規模綜合治理,目前已形成 “三環碧水繞京城”的水係格局,實現了“水清、流暢、岸綠、通航”的目標。第一環指故宮的筒子河,是紫禁城的護城河;第二環包括昆玉河、長河、轉河、北護城河、南護城河及通惠河高碑店湖以上的河段;第三環主要包括溫榆河、北運河和涼水河水係。其中,六環內河道共有52條,總長520公裏。

二是城市水係具備一定通行條件。在城市水係治理之初,就確立了“通航”的目標,對河道水深、水寬、涵洞、水閘、碼頭等都做了相應規劃設計。目前,從頤和園到玉淵潭八一湖經永定河引水下段、南護城河到通惠河上段的南部水係,從頤和園昆明湖經轉河、北護城河、亮馬河到朝陽公園、紅領巾公園兩湖的北部水係已實現全線通航。

三是一批水上旅遊線路運行良好。水運條件的改善催生了水上旅遊的發展。目前,市內已形成了三條黃金水上旅遊線路。一是從頤和園至八一湖專線,全長10公裏。沿途經過頤和園南如意門、長河灣、玲瓏公園、濱角園、中央電視塔、王淵潭、水上公園、宋慶齡兒童公園、中華世紀壇等。二是從頤和園昆明湖至北展後湖,全長9公裏。沿途經過頤和園、長河灣、萬壽寺、紫禦灣、紫竹院公園、北京動物園、北京海洋館、北京展覽館等。三是從朝陽公園到紅領巾公園,全長1823米,連通朝陽公園方舟湖與紅領巾公園西湖。水上旅遊線路的開通豐富了北京旅遊內涵,並為開辟水路出行積累了經驗。

國內外城市水路出行案例可資借鑒

(一)國外水上旅遊較為成熟

巴黎、倫敦、阿姆斯特丹等城市的水上旅遊舉世聞名。1989年,巴黎市政府根據城市建設新規劃,將市區12公裏塞納河劃分為旅遊、旅遊商業、工業三個區段,重點打造賽納河水上旅遊。目前,塞納河水上旅遊年接待遊客達500萬人次,約占巴黎年接待遊客量的11%。倫敦泰晤士河曾一度被嚴重汙染,經過一係列整治後,泰晤士河的主要功能由交通運輸轉變為旅遊觀光,河麵上風格迥異的遊船和兩岸美麗的風光共同構成一道極具魅力的風景線。阿姆斯特丹全城有13條河道,遊船碼頭布局於整個城市的各個景點,遊客上下方便,每年約有200萬遊客乘船遊覽。

發展水上旅遊使河道功能和兩岸產業布局都發生了轉變。國外濱水城市的河道功能大都經曆了從原來的航運、為工業企業服務轉變到以水上觀光休閑為主,兩岸產業布局也從工業企業轉變為商住、遊憩娛樂等,形成了更加注重景觀環境的生態經濟走廊。在這個過程中,政府的規劃和強有力管理發揮了重要作用。政府不僅出資建設泊靠碼頭和配套公共設施,打造宜人優美的濱水環境,還製定完善的管理製度和扶持政策,促進了水上旅遊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