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業績評價是指評價主體為了實現評價目的,依據財務信息和其他相關信息,運用特定的指標體係、統一的評價標準和科學的評價方法,對企業的經營活動過程和結果做出客觀、公正的比較和判斷的過程。企業業績評價是評價理論方法在經濟領域中的具體應用,是在會計學和財務管理學的基礎上,運用計量經濟學原理和現代分析技術而建立起來的剖析企業經營過程,真實反映企業現實狀況,預測未來發展前景的一門科學。
業績評價的核心問題有四個,即誰評價(評價主體)?為什麼評價(評價目的)?評價什麼(評價客體)?如何評價(評價方法)?根據業績評價的主體和目的的不同,可將業績評價分為以下四個層次:從投資者角度對作為投資對象的企業價值進行分析;政府部門所進行的以企業所提供的稅金、就業機會、職工的社會福利、環境保護等為主要內容的社會貢獻評價;企業所有者對於經營者經營業績的評價;經營者所進行的內部管理業績評價。本項目研究的業績評價是指企業所有者對於經營者業績的評價。
在現代經濟社會,經營者約束與激勵機製的建立和完善是現代企業組織有效運營的保障。委托—代理理論告訴我們,在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條件下,由於“經濟人”的本質和信息不對稱的存在,委托者與經營者的目標並不一致,委托者的目標是企業價值最大化,而經營者希望自身利益得到更大的滿足。在我國,由於國有企業所有者的虛化或缺位,代理問題在國有企業中表現得更為突出,產生了嚴重的在職消費、“五十九歲”現象等一係列問題。降低代理成本的途徑之一是建立有效的激勵機製,使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的利益函數趨於一致,而恰當地評價經營者的業績又是有效激勵的前提條件。因此,對國有企業經營者的業績是否能夠公允合理地評價,決定著相應的激勵製度是否能夠發揮預期的效用、降低代理成本。
合理的業績考核不僅是激勵製度有效發揮的基礎,它還對經營者的努力方向起到導向作用。正如李榮融談到的,對企業考核什麼,企業負責人就對什麼問題最關心;哪個指標的分量最重,企業負責人下的工夫也最大。綜觀世界各國國有資產管理宗旨,無一例外都是保證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對於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為基本經濟製度的我國來說,國有資產的價值創造能力對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更是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在國有企業經營者業績評價問題上,應充分考慮評價指標的導向作用,通過評價指標的信息傳遞作用使經營者的努力方向向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委托目標靠攏。
從目前情況來看,我國國企經營者業績評價應用的指標種類繁多,有應用已久的傳統財務指標,有對平衡計分卡、經濟增加值等相對新型指標的嚐試,但應用最廣泛的指標仍以淨利潤、淨資產收益率等傳統會計利潤指標為主,而且它們對業績評價的結果起決定性作用。然而在經營者業績評價中以會計利潤型評價指標為主的評價已經暴露出一些問題,比如以會計利潤為主體的指標體係由於種種局限性有時不能夠反映企業經營者的真實業績,出現企業表麵風光,實質上價值毀損的情況,或是引發經營者的短期行為,不利於企業長期競爭優勢的形成,等等。鑒於此,對經營者業績評價的持續探討與研究有著必要性與現實性,通過不斷的嚐試與改善,以期業績考核更加科學、結果更加客觀,更有效地引導企業經營者的行為,降低代理成本,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