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4章 創新的過程就是自我淘汰的過程(1 / 1)

自然的規律,大概就像張弓射箭吧?舉高了就壓低一點,低了就抬高一點;弦拉過頭了就放鬆一點,拉少了就加多一點。

自然的規律,大概就像張弓射箭吧?舉高了就壓低一點,低了就抬高一點;弦拉過頭了就放鬆一點,拉少了就加多一點。在商場中,什麼樣的情況都會遇到,這就要求管理者有一個機智靈活的頭腦,善於隨機調整,自我淘汰,然後自我刨新。

老鷹是世界上公認壽命最長的鳥類,它的年齡可以達到70歲。然而要活那麼長的時間,它必須在40歲時作出痛苦而重要的決定。

當老鷹活到40歲時,爪子開始老化,無法有效地抓住獵物;喙變得又長又彎,幾乎碰到胸膛;翅膀也變得十分沉重,因為羽毛長得又濃又厚。這時,它隻有兩種選擇:等死或是經過一個十分痛苦的更新過程——150天的脫胎換骨。

若選擇脫胎換骨,它必須很努力地飛到山頂,在懸崖上築巢,停留在那裏,確保安全。老鷹首先用它的喙擊打岩石,直到完全脫落,然後靜靜地等候新的喙長出來。接下來,它會用新長出的喙把指甲一根一根地拔掉。當新的指甲長出來後,它再把羽毛一根一根地拔掉。幾個月後,新的羽毛長出來了,它便又能夠自由翱翔,重獲30年的歲月!企業要想有長遠的發展,有些時候就必須作出困難甚至是痛苦的決定。企業做大固然好,但問題也是如影隨形的。正是因為“大”了,其“喙”、“爪”使得“執行力”衰退,其“毛”使“機體”日漸臃腫,“敏感度”也日益遲鈍,對市場的反應能力大不如前,企業就麵臨著危機。這時候管理者就要痛下決心,革除弊端,重占市場。

英特爾公司前總裁安迪·葛羅夫認為,創新是唯一的出路。不淘汰自己,競爭就會淘汰我們。

綜觀綜藝集團的發展曆史,實際上就是一串不斷否定自我、超越自我的腳印。

昝聖達在設計師做得得心應手的時候毅然辭職創業,因為他隱隱感受到了中國民營經濟發展的美好前景;在服裝內銷市場做得紅紅火火的時候,他又突然改做外銷市場,因為他預見到國內市場競爭的慘烈和利潤的稀釋;在穩坐我國絲綢服裝出口企業的冠軍寶座的時候,他又將投資範圍拓展到木業,因為他意識到服裝企業的增長速度已接近極限,企業必須尋找新的“舞台”;在國內大多數企業還沒看懂資本市場的時候,他已經開始果斷行動,為企業上市傾盡全力;在傳統產業生意興隆、萬事如意的時候,他又一步步地介入高科技領域,從軟件流通到軟件開發,再到芯片設計,步步為營,棋棋領先。

昝聖達說,他的指導思想是“遠離競爭”,在一個行業如日中天的時候,必須考慮新的投資方向以分散風險。因為一個過熱的行業會吸引過多的競爭者進入,市場很快會因為競爭激烈而降低利潤。轉型總是痛苦的,尤其是進入一個陌生的領域,可昝聖達相信:“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與其承受被動改變的痛苦,不如主動改變,先苦後甜。”

一些媒體認為昝聖達是個資本玩家,昝聖達不讚同這個說法,他覺得自己是個實業家。他認為,傳統產業做的是加減法,企業發展的速度相當有限;而運用資本經營做的則是乘法,速度大大提高;如果成功的資本經營再加上高科技產業,那麼做的就是乘方了,能使企業以幾何級數迅速壯大。正因為如此,發展到今天的綜藝在項目選擇方麵,一定要科技含量高又有市場,門檻低的絕不進入。

昝聖達最關心的關鍵問題有三方麵:市場在哪裏?技術優勢在哪裏?成本優勢在哪裏?有些產品有很高的技術,但沒市場,你賣給誰?有的有市場,但技術很低,誰都可以進入。兩個問題都解決了,就要看企業的成本優勢在哪裏。

綜藝選擇的項目,基本上都是在各個行業占據第一、第二的位置。昝聖達認為,一流企業賣標準;二流企業賣品牌;三流企業賣技術:四流企業才賣產品。

昝聖達朝賣標準方向的努力,最終結出了碩果。由江蘇綜藝集團投資的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計算機芯片“龍芯2號”獲得巨大成功,結束了我國信息化建設沒有“中國芯”的曆史。這樣一個走在IT產業前端的現代企業集團卻是從一家生產刺繡服裝的村辦小廠起家的,這正是昝聖達與時俱進、不斷否定自我的結果。

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說:創新的同時,必須學會放棄。創新組織不會為了要捍衛舊時的事物而浪費時間或資源。有係統地放棄昨天過時的事物,才能騰出資源到新工作上,尤其是最稀有的資源——才智之士。創新不僅是技術創新,還有戰略、觀念、組織、市場、經營模式的創新,例如戴爾就是靠經營模式的創新打敗了技術先進的IBM和HP。重塑企業戰鬥力,必須全麵提高企業創新力。自我淘汰的本質就是創新,創新的過程就是自我淘汰的過程,企業要想不被對手所打敗,隻有持續不斷地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