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要提高做人的水平和能力,任何一名員工都有機會出類拔萃
以誠實守信為做人至尊
忠誠的員工永遠是受歡迎的。凡是從主動到卓越的員工,都應當是誠實守信者。永遠要誠實地與人相處,不要誇大——這是一種欺騙;不要閃躲——這是一種虛偽;不要承諾任何你做不到的事情——那隻是狂妄之語。
美國吉姆·史都瓦介紹過這樣一件事:“我有一位在電視台服務的好友保羅·惠特曼,也是一位達拉斯的麻醉師。他在醫院工作的時候,時常需要參與手術。“多年前,當我還有些視力時,我問保羅·惠特曼是否能讓我和他一起進入手術房,我想體驗一下手術房內的感覺。他同意了,並替我穿戴上帽子、衣袍、麵具、手套,以及一個9尺長的鞋套,接著,我們走向第一個病人,準備進行麻醉的工作,這時病人仍然相當清醒,當開始麻醉時我問保羅:‘你今天一共有多少個手術?’他回答:‘7個。’
“病人看著他說:‘醫生,雖然你今天有7次手術,但現在這一個對我是最重要的!’“無論你遇見什麼人,這都是個很好的例子。沒人會在乎你和別人相處得多好,或你曾經為別人做了些什麼。每個人都隻在乎現在,隻想知道你會為我做什麼,你將如何表現,以及給我些什麼。
“每個人都想得到你最好的禮遇。你遇到的每個人都希望當你們談話時,他是你心中惟一的對象。無論你一天內要和多少人相處,對他都不重要,他隻在乎你和他在一起時,是如何與他相處的。關於正直有一點很重要,不論對方是誰,都必須要全心全意。
“同時,你也尋找他人最好的一麵,並向他們學習。尋找那些在這世上表現傑出的人,觀察他們的行為,傾聽他們的言語,並盡量多和他們交往、學習。
“我和我太太克麗絲朵常一起出遊,欣賞一些有天賦的音樂家們的演奏,或去看一些出色演員的舞台劇。和別人一起分享他們在專業領域中的最高表現,是個愉快的經驗。
“永遠要誠實地與人相處,不要誇大——這是一種欺騙;不要閃躲——這是一種虛偽;不要承諾任何你做不到的事情——那隻是狂妄之語。
“公平地對待每一個人,在合理的價格內提供體貼的服務及優良的產品,商品的價格可以打折,但產品的品質則不能有折扣。給予你的職員及同事們應有的獎勵。”
人與人的交往,是建立在誠實守信的基礎上的。成功者信守承諾,珍視這合作的基礎,以誠實取信於人。俄國作家班台萊耶夫寫過一篇《諾言》的小說,主要內容是:一個七八歲的小孩,在公園裏同幾個比他大的孩子玩打仗的遊戲,一個大孩子對他說:“你是中士,我是元帥,這裏是我們的‘火藥庫’。你做哨兵,站在這兒,等我來叫你換班。”小孩點頭遵命,一直堅守著崗位。天黑了,公園要關門了。“元帥”還不來,“中士”又餓又怕,隻是因為諾言在先,他不肯離開“火藥庫”。幸虧有人從路上找來一位紅軍少校。少校對孩子說:“中士同誌,我命令你離開崗位。”孩子這才高興地說:“是,少校同誌,遵命離開崗位。”
這個故事,初看覺得好笑,細細想想,一個孩子那麼信守自己的諾言,是很了不起的。
員工要想對公司忠誠,必須這樣相信:
(1)人們在共事時,更多的情況是憑信用,憑對對方人格的信任,相托要事,相信所托之事會如期實現,所謂“可信任”、“可信賴”、“信得過”,正是對講信用的人的高度讚揚。
從古至今,人們公認:“人之交,信為本。”交往必須講信用,這是起碼應當遵守的生活準則。爾虞我詐,互相失去信任,就會影響人和人之間的正常關係。沒有友誼,則人生不過是一片空白;而沒有信任,則無友誼可言。信任是通心的藥劑。
(2)誠實是一種美德,人們從來也未能找到令人滿意的詞來代替它。誠實比人的其他品質更能深刻地表達人的內心。誠實或不誠實,會自然而然地體現在一個人的言行甚至臉上,以致最漫不經心的觀察者也能立即感覺到。不誠實的人,在他說話的每個語調中,在他麵部的表情上,在他談話的性質和傾向中,或者在他待人接物中,都可顯露出他的弱點。
雖然此處似乎隻是論述如何借用別人的資金,但也提出了品德問題。誠實、真誠、守信用和成功在事業中是交織在一起的,一個人具備了其中的第一種——誠實,就能在他前進的道路上獲得其餘三種。
找到克服拖延習慣的良策也許有些員工經常說到類似這樣的話:“我要等等看,情況會好轉的。”這種話表明,你已經陷入了一種工作的惰性。對於有些員工來講,這似乎已經成為他們習以為常的一種工作方式。他們總是明日複明日,因而也就總是碌碌無為。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不難發現許多惰性者,他們甚至不分事情的輕重,一律拖延。例如:馬克是一位50多歲的人了,結婚也快30年,但他經常抱怨自己的家庭生活並不美滿。在與谘詢專家的交談中,他表示早已對自己的婚姻生活感到不滿。他說:“我們的婚姻一直就不理想,從一開始就是如此。”醫生問他怎麼不早離婚,而拖延了這麼長時間,他坦率地回答說:“我總是希望情況會逐步好起來。”可笑的是,他已經“希望”了近30年,而他們的夫妻生活依然很糟糕。
在與谘詢專家的進一步交談中,馬克承認自己在10多年前就患了陽萎症。而他也沒有看過醫生。他開始回避妻子,同時希望這一病症會自然消失。用馬克自己的話說就是:“是當初認為自己身體肯定會好起來的。”馬克的婚姻生活是現代人生活中的一種典型的惰性方式。他對問題采取回避態度,並為之辯解說:“如果我暫時不采取行動,問題可能會自行消失的。”但是,馬克發現問題從不會自然消失,它們總是保持原狀。即使事物有時會變化,一般也不會向好的方向發展。如果沒有外界因素的推動,事物本身(環境、情況、事件以及人)是不會有好轉的。要使生活變得更加充實,必須做出積極努力。
對於拖延時間的行為,我們每個人還可以進一步自省,看看可以采用哪些方法消除這一誤區。要消除這一誤區,並不需要你在精神上作出很大的努力,因為這一誤區與其他誤區不同,這些問題完全是由你自己造成的,絲毫沒有任何文化環境的影響。
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有一種不良的習慣——拖延時間,這種現象我們幾乎不時遇見,以至於看見或者發生時都不以為然了。然而,拖延時間卻是一種極其有害於人們日常生活與事業的惡習。魯迅先生說過:“耽誤他人的時間等於謀財害命。”由此可見,自我拖延時間則無異於慢性自殺。那麼你呢?是否經常拖延時間?如果你同大多數人一樣,就會說:“是的。”不過,你也許已經討厭自己的這種不良習慣,並希望在生活中消除因拖延而產生的各種憂慮。但是,你總是沒有將自己的願望付諸於切實的行動,其實,你所推遲的許多事情都是你曾經期望盡早完成的,隻是由於某種“原因”而一拖再拖。有時你甚至每天都要對自己說:“我的確應該做這件事了,不過還是等一段時間再說吧。”
有一位新聞記者將拖延時間的行為生動地喻為“追趕昨天的藝術”,這裏,我們可以在後麵再加半句——“逃避今天的法寶”,這就是拖延時間的作用。有些事情的確是你想做的,絕非別人要你做,然而,盡管你想做,卻總是一拖再拖。你不去做現在可以做的事情,卻下決心要在將來某個時候去做。這樣,你便可以避免馬上采取行動,同時安慰自己說,你並沒有真正放棄決心要做的事情。這種巧妙的思維過程大致如下:“我知道自己必須做這件事,可我真的自己做不好、或者不願做。所以準備以後再做,這樣我也不必說今後不做此事,因而可以心安理得。”每當你必須完成一項艱苦工作時,你都可以求助於這種站不住腳、卻看似實用的邏輯。
如果你一方麵堅持自己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麵又說你將做出改變,你的這種聲明沒有任何意義。你不過是缺乏毅力的人,最後將一事無成。
假如你真想克服自己拖延的陋習,那麼,就從現在開始,不再拖延,趕緊列出自己的行動計劃吧。
(1)不要把拖延看成是一種無所謂的耽擱。一個企業家可以因為沒能及時作出關鍵性的決定而遭到失敗。有時候,由於做妻子的懶得及時地洗碗鋪床,也會造成一樁婚姻的瓦解。延誤了看病的時間,會給人的生命帶來無可挽回的影響。拖拖拉拉這個壞習慣不是無傷大局的,它是個能使你的抱負落空、破壞你的幸福、甚至奪去你生命的惡棍。
(2)找出使你備感苦惱的、習慣拖延的一個具體方麵,然後去征服它。突破拖拉作風對你生活某一方麵的束縛,一種得到解脫的成功的感覺將會幫助你的其他方麵去戰勝它。
(3)為自己規定一個期限。但你不要暗地裏規定一個期限,這樣很容易被人忽視。要讓其他人都知道你的期限,並且期望你能如期完成。
(4)不要避重就輕。避重就輕是人的天性,但到頭來隻會導致問題銖積寸累,難上加難。
(5)不要因為追求十全十美而裹足不前。有些人對采取行動望而卻步,因為他們害怕自己幹得也許不那麼完美無缺。
(6)讓自己把握眼前的五分鍾,並努力切實地生活。先不要考慮各種長期的計劃,應爭取充分利用眼前的五分鍾做自己要做的事情,不要一再推遲可以給你帶來愉快的那些活動。
(7)現在就去做你一直在推遲的事情,如寫封信,實施你的寫作計劃。在采取實際行動之後,你會發現,拖延時間真的毫無必要,因為你很可能會喜歡自己一再拖延的這項工作。在實際工作中,你會逐步打消自己的各種顧慮。
(8)問問自己:“倘若你做了自己一直拖延至今的事情,最糟糕的結果會是什麼呢?”結果往往是微不足道的,因而你完全可以積極地去做這件事。認真分析一下自己的畏懼心理,你會懂得維持這種心理毫無道理。
(9)給自己安排出固定的時間,如周一晚上10點至10點15分專門做曾被拖延的事情。你會發現隻要在這15分鍾內專心致誌地工作,你往往可以做完許多拖延下來的事情。
(10)要珍愛自己,不要為將要做的事情憂心忡忡。不要因拖延時間而憂慮,要知道,珍愛自己的人是不會在精神上這樣折磨自己的。
(11)認真審視你的現時,找出你目前回避的各種事情,並且從現在起逐步消除自己對真正生活的畏懼心理。拖延時間意味著在現時生活中為將來的事情而憂慮。如果你把將來的事情變成為現實,這種憂慮心理必然會消失。
(12)以後當你覺得無聊的時候,積極利用自己的大腦。比如,在單調無聊的會議上主動提出一些問題扭轉沉悶氣氛,或者利用大腦做些有趣的事情,比如作首詩,要不就努力死記一大串數字,以增強自己的記憶力。下決心再不產生厭倦情緒。
(13)當別人對你評頭論足時,問問他:“你以為我現在需要別人評論嗎?”而當你意識到自己議論別人時,問問你身邊的人,他是否願意聽你的評論;如果他願意聽,可以再問問他為什麼。這樣做會有助於你從一個評論家轉變為實幹家。
(14)認真審視一下自己的生活。假設你今生今世還有6個月的時間,你還會做自己目前所做的事情嗎?如果不會的話,你最好盡快調節自己的生活,現在就去做你最緊迫、最需要做的事情。為什麼?因為相對而言,你的時間是很有限的。在時間的長河中,30年和6個月是相差不多的。你的全部生命隻不過是短暫的一瞬間,因而在任何方麵拖延時間毫無道理。
(15)鼓起勇氣去幹一兩件你一直回避的事情:一個勇敢的行動可以消除各種恐懼心理。不要再強使自己“幹好”,因為“幹”本身才是關鍵所在。
(16)晚上睡覺之前,努力排除一切疲勞的感覺。不要以疲勞或疾病為借口拖延任何事情。你會發現,當疲勞或疾病失去其意義時,也就是說當它們不能成為你推遲工作的理由時,導致拖延的因素會“奇跡般地”消失。
(17)不要再使用“希望”、“但願”、“或許”等詞,因為這些詞會促使你拖延時間。每當你發覺自己的話裏又出現這幾個詞時,就應該改變自己的話。例如,你應該:
將“我希望事情會得到解決”改變“我要努力解決這件事”;
將“但願我心情會好一些”改為“我要做些事情,保持心情愉快”;
將“或許問題不大”改為“我要保證沒有問題”。
(18)每天都記錄下你所發出的抱怨和議論。做這種記錄可以達到兩個目的:一方麵,你可以意識到自己在生活中的評論行為,即你是怎樣評論的,評論了多少次,評論的是什麼人、什麼事;另一方麵,做這種記錄是件令人頭疼的事,這也會促使你平時不要再亂作評論和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