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
作者:袁 嶽
我天天寫博客,但是像今天我就一口氣寫了七篇博文,存在那兒,因為我不能保證我真的天天那麼從容地有時間寫相對長的文章,也不能保證每天都能有感而發,更不能保證每天的感慨與感受都能那麼均衡一致,所以就有必要留點存糧。而的確有的時候在風景地、在初到的城市、在星巴克與上島,我的感受會比較容易表達出來,有的時候也會在手機的備忘錄裏麵把我靈感所至的感受一星半條地存下來,然後到了適合大寫特寫的時候就有得寫了。見縫插針、忙裏偷閑,這就是我維護自己寫博文的方式。
我們做很多事情都需要在平時用不著或者不需要的時候留點後手,在我們資源富餘或者時間從容的時候留點後手——在我們自己很年輕力壯的時候,勤快點幫人一點忙,就容易給人家留下好感;在我們有某些方麵知識的時候,給人提供一點谘詢或者意見,有的時候給人介紹幾個自己熟悉的朋友,解決了別人的問題,擴大了把自己看為好朋友的人群;有時我們沒事情做的時候,看點書、問人家點問題、了解點別人做的事情,就會發現以後說起話來針對性就強了很多。
總之你做點準備,留點後手就明顯地顯得從容不迫,可以更好地掌握做事情的主動性,在關鍵的時候你更可能成為那個有機會的人,因為大半的人都是平庸的做法——在大家一擁而上的時候擁,在大家冷落的時候冷落,在大家沒招的時候沒招,而很少能反周期,而反周期就能留出後手。
反周期的人需要堅持自己的個性,其實我們的想法與做法隻要有適當的合理性,總有機會得其一逞的,厚積薄發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反周期的人也要耐得住寂寞,不要匆匆地隨大流;反周期的人因為反了周期,有的時候做事情遭到別人的非議比較多,但積累某些資源的成本可能反而更低。
所以那些做準備的人、留後手的人往往為大家多不解或者懷疑,直到有一天大家明白的時候,已經有點晚了。我想,大家看諾亞在大洪水前造方舟的時候就是那個態度。當然,我們很多人會以我們很忙或者沒有時間研究後手與預測,所以沒法來做這樣的事情,其實真正留後手是一種策略、一種思維模式、一種習慣。我們遇到很多人從麵前走過,勢利與包容就是一念之差、答問之別,而我們那些不留後手的人並不比那些留後手的人更忙碌,區別在於一些人忙碌的是些愚蠢的事情,另外一些人忙碌的是智慧的事情;更有甚者,很多不留後手的人更懶惰與更閑散,從而他們很容易困擾在自己也不明白的地方,因為他們連後手這樣的說法也懶得一想,因為他們連前手都沒有去留。有句老話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惡之處”,在我的觀察中這句話很中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