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些許感慨、感傷(1 / 1)

自古多情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我感傷、傷離別,但不多情,卻重情。

初三畢業那年春節,看著表妹們的離去,我便知,我割舍不下情,重是親情。

溫馨甚歡笑,她們離去時,我沒有想送,甚至沒有多看一眼,我隻知道,我留不住,終究留不住。

我曾經也疑惑,為什麼人會感到無能為力,隻有被動的適應社會,而不能改變社會,這應是能力的問題吧。

我自認為是一個沒有能力的人,一直沒有什麼事情值得我驕傲。也曾想過表現自己,換來的隻是別人的冷淡,以至於我始終沒有堅持下去的勇氣。

致使為止,我始終認為自己是孤獨的人,結交的朋友少得可憐,異性同性皆是如此。

興許是我的性格問題,越長大,越希望自己冷血無情,或許與我相處的環境和家庭有關吧。最後習慣把自己置身於窗子以內,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你對我熱情,我對你熱情,你對我冷落,我也漸漸對你冷落,不是不追求,而是不強求,我感覺自己是有自卑情緒的我。似乎很多人也願意看到我這種情形,幾乎不考慮我的感受,總是肆無忌憚,時間久了,這些人也就被我淘汰。

最後,朋友很少很少,留下的都是我值得珍惜。

我承認,我是一個唯獨沒有現在的人,這是我與生俱來的殘缺,而一個沒有現在的人,無論歲月怎麼流逝,它將與世事隔膜,他視這一膜為快樂,同時他又懼怕這種隔膜。所以,他永遠隻能在渴望孤獨和逃避孤獨的狀態中煎熬。

我是一個不善言語的人,不會交流,懂我的人幾乎沒有,爸媽也在其中,所以我始終覺得是孤獨的。

或許用周國平等人的話說,隻有善於與孤獨相處的人,才會不妥協、有尊嚴。

我大一下學期閑餘之時,經常看一些文學作品,當然也有老師的影響。多是一些現實百態,我覺得那就是我的真實寫照,比如說:莫言的《透明的紅蘿卜》、染姐(陳染)的《私人生活》、《凡牆都是門》、蘇童的《刺青時代》等。

《透明胡蘿卜》裏黑孩的麻木,從不說話,隻是默默看著這一切,他隻是可憐而不會得到別人同情的人。讓我想起一句話:懦弱的人,隻會讓人覺得可憐可悲,卻永遠不會得到別人的同情。這是我的突感而發,在我眼中,黑孩並不懦弱。

染姐的作品,多是一些平淡的眼光,染姐她是一個喜歡清靜、雅居、獨處離群的人,在她眼中這不是孤獨,而是體悟生活、沉思。讓我不禁想起:每個作家都是孤獨的,他們把自己給了文學。她的文字淡雅、秀美、寂寥卻又不失華麗,很美很美。雖然說我開始讀她的書時,是老師要我講課,講究去研讀,隨後又是她的性描寫的吸引,至於現在我確實膜拜和品讀,一字一字咀嚼。

《刺青時代》的小拐,瘸子,雖然有一時的威風,卻最終失敗,從此一蹶不振。我是不喜歡蘇童先生的結局的,小拐的哥哥被殺、爸爸和姐姐被欺負,他想保護他們,難道這也有錯,為何結局是這樣。難道就不應該給落寞的人一片天地嗎。

文學作品給我影響,再加上室友在寫小說,讓我愛上了寫作。當然,也有寫日記的習慣,前幾日,看了看以前我的日記,甚是佩服自己,竟然寫了一年多,還有一些因為手機丟失,而消亡,恐也有半年之多吧,幾乎是天天都寫了。

我想寫寫,走在路上,才知這路不易,知識量、風格、觀察、實踐、虛空儼是不足。碼字帶來的枯燥無味也是無窮大,一拖再拖。

辭去班長一職後,我也是漸漸沉淪,甚至頹廢,感覺一切對我都是那麼遠,不可及。整體把玩小說,沉默虛幻空間。

無暇之餘,便動動筆杆,然知這是消磨自己。卻也不得不佩服大神們,幾千萬、幾億,甚百億、千億,這需要多大的孤獨、沉思、枯燥而成。

於寫作的人,是孤獨、苦悶、愁思的。譬如川島康成、海明威等人,他們是孤獨的,有些悲觀,是悲哀的,最後,迫於無奈慷慨而去。當然,這是我的片麵觀點,且不可全信。

2015年12月10日16:20清楓劍行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