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愛一個驚喜盒子

慧拚·美麗

作者:一江春水

打造愛的驚喜盒子

2010年,柳楊從美國馬裏蘭大學讀研究生畢業。回國後,他先後在聯想和寶馬工作,從事戰略規劃工作,年薪很高,但工作強度也很大。每天披星戴月,回家後,累得隻想倒頭大睡。偶爾有空回想起這一天,總覺得遺漏了什麼東西。

遺漏了什麼?最主要的,是愛的溫存吧。現在和女友約會,也就吃頓飯看場電影,女友抱怨像完成任務。柳楊似乎找不回愛與青春最初的感動了。他懷念那些沒有目的的牽手,在精心準備的驚喜後,女友哭到燦爛的笑臉。

柳楊發現,同齡人都特忙,很多人沒時間約會。大家抱怨說,失去了愛一個人的能力。但柳楊覺得真相是,現實的我們漸漸以繁忙為借口,麻木了愛情。

2014年6月,他決定給自己和女友放長假,結伴去英國來一次親密旅行。一天,他坐倫敦地鐵,往車窗外匆匆一瞥,一幅巨大的驚喜盒子的廣告牌映入眼簾。驚喜盒子的創意產生於2013年7月底,美國一家叫NatureBox的企業發明了按月訂購的健康食品盒子,並於當年獲得6400萬美元融資。隨著社會精神消費需求增長,這樣的模式給予大眾新鮮、創意感。

柳楊覺得,驚喜盒子模式用在情侶身上會很浪漫。他希望,以按月訂購的方式,為情侶、夫婦每月提供一場驚喜、物超所值的“約會安排”。

每月一個浪漫項目

假期後,柳楊在熟人間收集對愛情驚喜盒子的看法,沒想到大家非常期待,甚至柳楊提出辭職創業的想法時,聯想的一個前同事立即加盟,擔任視覺設計師;在美國一家谘詢公司做副總的朋友聽說後,也來到新創的公司。

大家看重的不是經濟回報,更多的是一種情懷。一個盒子,寄托的是滿滿情意。那種溫暖陪伴、安靜祥和的狀態是每個人都向往的,這是一份幸福的事業。

2014年7月,團隊正式啟動LOVEBOX(致愛盒子)項目。設計盒子前,他們做了一個千人問卷,通過微信朋友圈、實地調查等方式,詢問:大家約會都做些什麼?大家希望的約會是什麼樣?

答案五花八門,有人想和愛人去非洲看動物遷徙,放鬆身心,感受大千世界的美妙;有人想和愛人去乘坐熱氣球,體驗千米高空兩人一起心跳的聲音;也有人說,隻想和愛人靜靜地看一場日出或日落……

這些答案都說明,大家的需求其實一樣——和愛人一起做有意義、有意思的事。至於預期,是希望每次都提供不“尋常”的約會項目。這跟柳楊的設想不謀而合。

什麼樣的盒子才會讓人驚喜到尖叫,喚醒愛的最初情懷呢?柳楊和團隊展開了頭腦風暴。柳楊貢獻了他的初戀約會故事,和女友在瑞士的氣泡帳篷露宿,看天上的星星籠罩下來,是純美的懷念。一個90後女生分享了和男友學做西餐糕點的幸福感受,蓬鬆柔軟的麵團經親手揉搓,一點一點散發出香味,她感受到未來小家的氛圍。

經過十多天推敲、完善,大家從四十多個約會點子中,篩選出十二個精華項目,仔細包裝,封存進帶有玫瑰花紋的盒子裏。

由於眾口難調,每一期的安排不一定適合所有用戶,消費者收到盒子的一個星期內,對未體驗的項目,無理由全額退款。而每一期內容,在三個月內任何時候都可以使用。

製造愛情保鮮良方

實際上,在頭腦風暴的日子裏,柳楊他們也聯係了北京一些潛在合作的商家。例如旅遊露營項目、騎馬馳騁項目等。

為了檢驗市場接受程度,11月,柳楊在微信、眾籌網上公布了創意文案,價值1000元一個的盒子,首次隻以580元發售。短短一個月,就收到一百多個訂單,讓團隊信心大增。

據柳楊透露,第一個盒子在2015年2月開啟。從當天情侶出門開始,團隊會安排一輛車去接開啟盒子的第一批戀人,然後由五星級飯店大廚單獨講授西餐製作課程。課程中間,團隊偷偷抓拍戀人們的甜蜜瞬間,活動結束後把照片送給情侶們,還會請他們寫一張關於活動感想的明信片,之後由團隊寄送給戀人們。製作完成後,會有一個精心布置的區域,讓大家享用美食。菜品是特別設置的,比如甜品是一個心形蛋糕等。

一個盒子創造了無限驚喜,體驗者們對盒子上那句話有了切身理解——“我們是一群相信愛情的人;我們堅持,若愛,便盡力給予,莫論錯過;麵對愛情的頑疾,我們以愛之名,謀劃戀人們浪漫而溫馨的回憶,致愛陪伴,製造一劑愛情保鮮的良方。”

體驗者們給柳楊的微信留言說:“寒冷冬季,我們懷著對愛的信仰,嗅到了一縷一縷的溫暖。”

柳楊也期待著更多盒子開啟,讓驚喜不斷在身邊迸發。2014年底,“LOVEBOX驚喜盒子”官網已上線,一旦北京市場成熟,將推向全國。

(編輯 趙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