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彼岸的金融海嘯而引發的金融危機,對全世界的大小企業帶來了重大影響和衝擊,對我國企業的影響也是不可避免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影響1:出口增速下降,麵臨更多的貿易保護壁壘
全球經濟會對中國企業的出口產生較大負麵影響。由於美國是中國貿易順差的主要來源國,美國經濟減速不僅降低中國的出口增速,而且減少中國的貿易順差規模。此外,歐洲、日本和新興市場經濟體的經濟增長也都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進口需求開始呈現下降趨勢。
自2008年上半年開始,我國不少中小企業臨近倒閉,而就行業來看,主要是玩具行業,接下來是紡織服裝出口行業。仔細分析,可以發現,陷於倒閉困境中的主要是加工貿易企業。受到衝擊的出口企業往往屬於勞動密集型行業,且多數是私營企業。在經濟結構調整中,這些企業被列為調整的對象,金融危機的來臨使此類企業麵臨的壓力不可避免地增大。
因為危機所致,我國的出口企業需要對國際市場上的貿易保護措施提高警惕。依據經驗,中國主要出口目的國在經濟增長放慢的時候,其國內貿易保護主義勢力就會抬頭。未來一個時期,發達國家在立法層麵和WTO層麵或許還會出台更多對華貿易保護主義措施。
影響2:境外投資企業的業績下滑,經營成本上升
受境外投資企業所在國經濟增長放緩影響,中國境外投資企業的業績不容樂觀。所在國的信貸緊縮,將導致企業的經營流動資金吃緊,對資金量的需求相應增加;如果所在國實施資本項目管製,境外企業與境內企業間的資金流動鏈條將會斷裂。美國、歐元區等地區向金融市場大量注入流動性,或將導致美元、歐元等貨幣貶值,從而使公司利潤遭受損失。而所在國在經濟低迷時期往往會放棄或抵製投資自由原則,在外資的審批或經營方麵施加行政幹預或消極施政措施,從而增加外資企業的風險。此外,與所在國的經濟增長放慢相伴生的更有合同違約率上升、國家風險增大等問題,都將使中國境外企業麵臨的風險加大。
影響3:國際商品市場價格下跌,中國企業的原材料成本下降
前幾年,由於美元貶值、投機盛行、需求旺盛等因素,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居高不下。金融危機爆發後,國際金融機構流動性短缺,逐步從大宗商品市場撤離資金,同時,投資者對世界經濟增長前景日益悲觀,從而預期對大宗商品的需求將下降,價格也會隨即下跌,尤其是諸如石油、糧食等大宗類商品的價格下降不可避免。我國已經成為國際商品市場的主要買方,國際商品價格的下降將大大緩解我國企業的成本上漲壓力並增加中國企業在價格上的話語權。
影響4: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外彙衍生品風險上升
全球性金融危機形成後,國際金融市場動蕩,美元、歐元、英鎊、澳元等國際貨幣的波動幅度增大,從事外彙交易的風險大增。此前,有些中國企業在國際貿易或投資中為避免彙率損失,從事套期保值交易;另有一些企業從事外彙衍生品投機交易,這些交易中的風險因素不可忽視。當然,由於中國企業的國際化程度不高,中國金融監管當局對境外投資的嚴格管製和中國企業對境外投資理財的審慎態度,所以,中國企業在國際金融市場中的損失隻是個案,但其影響並不隻是在個案麵前止步。
影響5:內資企業借助國標實現突破遭遇窘境
2008年10月,有一家中型微電子有限公司宣布裁員。其實與其說是裁員不如說是倒閉,畢竟公司已經兩個月沒有發放工資,雖然早就知道公司遭遇資金危機,麵對裁員還是讓所有員工不知所措,員工被安排到另外一家知名集成電路公司麵試,心情沉重。可以肯定的是,未來兩年像這樣的裁員還會不斷出現,因為隨著金融危機的來臨,很多公司的投資商都已經通知被投公司未來兩年要勒緊褲腰帶,不要再希望獲得追加投資,中國超過800家的集成電路設計公司真正實現盈利的不過幾十家,超過700家的公司未來兩年將遭遇前所未有的窘境。
一度風光無限的另一家微電子公司裁員放在兩年前或許很多人都會覺得不可思議,畢竟曾經作為中國集成電路的標誌性企業,這家公司創造了國內集成電路的輝煌,其研發生產的手機多媒體芯片一度救活了痛苦掙紮的國內品牌手機,隨著內資品牌手機的衰落,這家公司在耗盡了4000萬美元的投資之後終於也隨著金融危機的來臨走向了末路,一度超過400人的團隊減至幾十人,雖然公司現在還有幾百萬美元現金。
如果說一些企業的裁員是出於無奈,還有的企業裁員則更多的基於企業發展的考慮。
裁員對於某些企業的老板來講是不幸,對於員工來講更是災難,畢竟遭遇金融危機,找工作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對於像有些公司,裁員卻可能是一件幸事,無奈的裁員讓老板進一步了解了自己、了解了產業,今天的裁員也許明天會帶來再一次的輝煌。
沒有企業老板願意裁員,更沒有員工願意被裁,也許經曆了此次危機,中國的企業會學會在逆境中生存,中國的員工也會學會在逆境中成長。
影響6:部分行業市場出現低迷,“餘糧”越來越少
金融風暴與房地產市場低迷帶來的影響讓家裝行業整體陷入了低迷態勢。市場越來越小,“餘糧”越來越少。生存在“拐點”的品牌家裝公司,尤其是高端家裝公司都開始主動出擊,走進小區與裝修遊擊隊和小裝修公司搶生意。“戰地”的轉移也讓品牌家裝公司走向從“貴族”到“平民”的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