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生活沒有孤島(1 / 1)

卷首

作者:

在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中,航海時代的水手魯濱遜在海上遭遇風暴,流落荒島。魯濱遜依靠自己的頭腦和雙手,在荒島上修建住所,種植糧食,馴養家畜,製作器具,終於把荒島改造成一個自給自足的“世外桃源”。

但魯濱遜和他的創造者笛福,恐怕不會想到,現代社會還會有人願意重新撿拾起了這種自給自足的“孤島生存”模式。

在普遍的食品安全危機陰影下,生活在大都市的數量眾多的民眾,為保衛自己的餐桌,開始效仿孤島英雄魯濱遜,自己設法解決餐桌上的問題。他們或個人或結伴,到郊區租地自己種菜自用,而機關企事業單位,則利用自己財大氣粗,圈地開辦農場專司農副產品生產,供自己單位消費。吃上自己種養的放心菜,成了中國都市生活的新時尚、新標準。

新時尚顯示的,既有都市居民的安全意識,自我保護意識,也有他們的經濟和社會資源的調配控製能力,同時,潛意識中,這還是一種高級生活品質的體現。

魯濱遜孤島自我求生,是因為災難把他拋離了正常的生活軌跡,得不到同伴和社會的支援。現代都市居民放棄原有的生活習慣,轉而依靠自給自足解決飯碗裏的安全問題,是因為遭遇了人間道德和信任的風暴:普遍的食品安全危機給都市居民生理和心理上都帶來了嚴重創傷,曾經長期支撐現代生活的社會分工體係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機。人們從開放時代退守孤島生存,首先是為了自保。

文學家們總是喜歡給那些脫離常規的生活方式塗抹一層玫瑰亮色,給人們以希望。但世上並沒有烏托邦。即便是孤島上心無旁騖的魯濱遜,也是直到第四個年頭,才吃上了自己種植的大麥。在解決飯碗的安全問題上,無論是個體的租地自救,還是機構的集體專供,都是個案特例,不具延展性,也不可持續。

社會分工是人類文明的標誌。現代社會中,沒有人是孤島,也沒有人能退守孤島,每個人、每個行業都是龐大繁複的社會分工體係中一分子。即便是大自然的饋贈土地、水和空氣等,都在同一片的天空下,都會通過自然循環發生聯係,也會退化,遑論種子有機肥料等。從技術角度看,孤島化的生產生活方式即便能夠在特定的時空下暫時存在,也未必能保證其最初目的:安全性。除非生活在與世隔絕的真空中。

說到底,各式各樣的孤島式生產的專供特供,不過是對當事人的一種心理安慰。它不僅解決不了食品安全的問題,反而加劇了對社會分工的破壞,擴大了社會成員身份地位的差異感,可能加大社會對立情緒,最終付出的社會成本更大。

食品安全危機出現後,有司不是把人的健康安全放在首位,對涉案企業處理的輕描淡寫,對受害民眾的漠不關心,致使危機呈燎原之勢,把越來越多的個體甚至權力機構自己都逼入了孤島困境,也包括始作俑者。食品安全危機出現之後,個體隻能通過自救的方式來解決,這是一個社會的恥辱。社會之恥,終究需要社會通過司法、行政和道德的重建等手段來解決。

歐美日韓等國,也曾麵臨了中國類似的食品安全危機。在危機造成巨大社會創傷之後,痛定思痛,開始把人的健康安全放在第一位,它們依靠受害者不懈的追訴,依靠法律和嚴厲的監管,依靠信息的公開和媒體的輿論監督,最終都走出了夢魘。或許,它們的解決之道,會給我們一些啟發。

在他人教訓基礎上,盡可能快速縮短減小民眾利益受損的時間和空間,最終根除普遍性的食品安全危機問題,這才是真正負責任的政府,負責任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