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有研究生說,2012年在成都時,李院士因病在華西醫院搶救,學生們一起去醫院看望他。李院士不顧身體虛弱,找了一個房間給他們開會。他說:“既然來了就不能白來,應該要學點東西的。”

最近一次見李院士,他還在給我們講數據共享的問題,給我們講地圖的由來,講到皇輿全覽圖。我們沒有想到,這是最後一次見他。

李院士是一個純粹的人,他純粹地做學問,純粹地做人,不摻雜任何的雜質。

李院士致力於中國遙感事業的發展,更希望遙感這個學科能夠快速發展,並應用到各行各業,而他也確實在這樣做。他在電子科技大學創建了資源與環境學院,意在培養更多遙感方麵的人才,服務於中國西南地區的經濟發展,並應用遙感技術來解決各種自然災害問題。

聽在北京的同學說,李院士在彌留之際還在關心著他的學生,希望再給他的學生開一次會。他太累了。他想在有限的生命裏,盡自己的最大可能為國家、為人民做貢獻。現在他終於可以好好地休息了。

當“布鞋院士”李小文走紅網絡的時候,我想他一定看得很淡。他依然全身心地投身於自己的學術研究,想著如何把遙感的應用更好地拓展,更好地解決國民經濟發展中遇到的問題。

我在網上看過李院士的生平,李院士16歲就讀電子科技大學,自稱“老邪”。他小時候很可能不是老師眼中的乖孩子、好孩子,但他在做最真實的自己。他的一生是傳奇的,也許正是他的率性真實,造就了他自己,使他走到了學術的巔峰。縱觀國內外,像他這樣不圖名,不圖利的學者,是學術人的真正楷模,我們身為他的學生深深感到自豪。

他走了,世上也許再無“掃地僧”,我們無法用言語來表達難過的心情。我們覺得他不想我們為他難過,他希望我們努力工作,推動我國遙感學科的發展,把他未竟的事業繼續做好。我們要學習他淡然、純粹的精神,把他作為我們的榜樣,把他的精神發揚光大,弘揚他的學風,以告慰他在天之靈。

(作者單位係電子科技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

Tip:网页底部有简繁体切换,我们会帮您记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