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們該如何過節!(1 / 1)

我們該如何過節!

卷首語

春節之所以成為綿延千年的節日,不在於鞭炮花樣的翻新,而在於每一代人都能從中找到快樂的源泉,恰如本雅明所言,“使節日變得偉大重要的是同以往生活的相逢。”

“如果有什麼與一起節日的經驗聯結在一起,那就是不允許人與他人分隔開來。節日就是共同體的經驗,就是共同體自身以其最完美的形式來表現。節日總是一切人的。”德國哲學家伽達默爾如是說。

春節,就是這樣一個節日。

很多信息在不斷提醒人們,比如說電視、報紙都開始陸續報道春運的時候,比如說微信朋友圈裏開始曬各種高大上年會、年終獎的時候;比如說九零後、零零後人群被相親、買房、成績單等各種各樣的東西淹沒……你就知道,春節將至。

舊時節日頗為講究,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其內涵漸有變化。春節放爆竹原是一種驅鬼手段,此時變成了歡樂的象征;元宵節祭神燈火變成了遊藝觀燈活動;中秋節祭月變成了賞月;重陽節由登高避災演變為秋遊賞菊。

國內節日如此,國外亦然。歐美傳統節假日追溯起來往往都具有宗教色彩,是為慶祝或紀念鬼神而特別設立的時刻,但在現代人眼裏,假日多半隻剩下世俗的色彩,聖誕節就是最好的例子。英語中“假期”一詞原本出自holy day(神聖之日),但現代英語中holiday已經完全沒有了“神聖”的意味。

節日都變成了假日。所以過節也就變成了度假。端午如此、中秋如此,元旦也如此,人們都盤算著小長假、大長假去哪裏度假。舶來的聖誕節被搞得氣氛相當濃重,大街小巷都有一種迫不及待的消費欲望在升騰。

唯獨春節,尚保有舊時節日的精神,全家團圓是這個節日最為重要的意義。放鞭炮、吃團圓飯、看春晚,是最近三十年頗為流行的模式。但隨著新生代們的登場,春節的含義亦正在發生變化(詳見本期封麵報道)。手機登場,網絡當道,九零後們以環保的名義告別鞭炮,零零後們則以手遊作別春晚。飯後的大年夜,一家人分布在客廳、書房、臥室的各個角落。即使在同一張沙發上,他們看的也絕不會是相同的東西。

該如何過節是個新問題?自己的小家庭可以搞個春晚自娛自樂,丟下手機,拋開電視,一家人一起玩不是更好?除了打牌、打麻將,其實你還可以將父母拉出去打真人CS,他們槍法未必比你差,加強運動不也是一種新玩法?如果愛靜不愛動,選擇和老人、孩子一起看電影、讀書、聽音樂會,也是一種過年方式。你可以選擇一千種方式來實現這樣的計劃,關鍵的一點在於:無論老少,帶他們一起玩!

既然我們在經濟、技術上可以玩轉地球,為什麼不在節日來臨時創造歡樂。這種歡樂迭代更新將會成為傳統,春節之所以成為綿延千年的節日,不在於鞭炮花樣的翻新,而在於每一代人都能從中找到快樂的源泉,恰如本雅明所言,“使節日變得偉大重要的是同以往生活的相逢。”

祝春節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