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商業銀行風險預警的產生背景
20世紀80年代以後,全球金融市場發展迅速,經濟出現了一體化的潮流,國際金融市場呈現出一種快速膨脹的趨勢,西方國家的銀行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隨著金融自由化的深入,世界發達國家的商業銀行迅速拓展其業務範圍,擴大其市場領域,但是隨著金融產品的市場價格、利率、彙率的波動日益加劇,銀行資產在越來越不穩定的環境中運行,使得商業銀行不得不麵對越來越大的風險,因而對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也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環境各方麵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加大,隨著銀行在經營方麵的難度提高,隨著追求效益最大化所不得不承受的風險,造成銀行本身所承擔的風險破壞可能性也就越來越大。由於商業銀行對利潤不斷地追求使得它們無法從根本上杜絕風險的發生。英國的巴林銀行、國民西敏斯特銀行、美國的信托銀行、日本的大和銀行、住友銀行,都因沒能有效控製其風險而導致了慘重的損失。
國際金融市場競爭的加劇,推動了金融創新和銀行產品與服務的快速發展,造成了商業銀行涉及的領域越來越寬,越來越激烈的競爭造成了潛在風險急劇加大,風險的破壞力也越來越大,國際上的商業銀行因此逐步關注對風險的全方位管理,開始進行風險預警的研究,在其經營中逐步運用風險預警的技術和方法,同時在其內部成立了風險預警的組織機構,來實施風險預警和管理。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很大差距,遠不能適應經濟持續、健康成長以及國際同業競爭的需要。長期以來,我國商業銀行缺乏有效的風險監測和控製手段,通常是事後處理多,事前防範少;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靜態分析多,動態分析少;立足局部分析多,站在全局角度分析少。商業銀行風險預警的應用將會改變傳統管理模式下風險判斷表麵化和風險反映滯後的狀況,加強風險搜索的係統性和準確性,提高風險分析的技術含量,促使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工作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1.1.2 商業銀行風險預警的定義
一、預警及相關概念
預警(Early-Warning)一詞源於軍事。它是指通過預警飛機、預警雷達、預警衛星等工具來提前發現、分析和判斷敵人的進攻信號,並把這種進攻信號的威脅程度報告給指揮部門,以提前采取應對措施。軍事預警在社會政治、經濟宏觀管理以及環境保護等諸多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在經濟領域,風險預警是指通過一係列技術手段對特定經濟主體進行係統化連續監測,提早發現和判別風險來源、風險範圍、風險程度和風險走勢,並發出相應的風險警示信號。
在研究經濟領域風險預警的時候,有必要明確評價、預測、預警、報警幾個概念之間的聯係和區別。
評價是對當前和曆史的宏觀經濟和企業經營業績作出一個定性或定量的判斷以表明其好壞,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評價是企業管理的基礎,根據評價結論可以判斷當前戰略和其他經營策略是否合適,還可以對員工進行獎懲和升遷降級。但是,評價是事後的,不能及時監控企業的經營過程。而且評價也沒有預見性,評價的結論不能指導以後的工作。
預測是在假設宏觀經濟和企業經營業績具有持續性的前提下,基於經濟運行和企業的曆史經營數據,運用時間序列、回歸分析等統計方法來判斷宏觀經濟和企業經營業績的未來走勢。預測對於企業編製預算和製定戰略極其重要。但預測結果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而具有不確定性,如企業突然的重大人事變動,重大投資收購活動,國家嚴厲的經濟政策等。而且,企業不能根據預測結論來判斷未來的風險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