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隻有在他努力使自己升華時才成為真正的人。”
———安德烈·馬爾羅
人的身體之所以保持健康活潑,是因為人體的血液時刻在更新。同樣,作為一名員工,隻有不斷地從學習中吸收新思想,不斷地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才能夠在工作中獲得不斷改進的方法。
不斷改進如果成為一種習慣,將會受益無窮。一名不斷改進的員工,他的魄力、能力、工作態度、負責精神都將會為他帶來巨大的收益;一個不斷改進的老板,不但會感染自己的員工與他一同改變日常的工作,還能讓自己的事業每天都向前滾動、壯大。
一桶新鮮的水,如果放著不用,不久就會變臭;一個經營良好的公司,老板和員工如果不時刻做出更新的改進,這個公司的經營也必定會逐漸地衰退。一個積極的成功者,每天在工作之中都要求自己有所改變。他們害怕退步,恐懼落伍,因此,總是自強不息地力求讓自己每天的工作都有所改進。因為他們都明白這是一種自我超越式的修煉。
也隻有這種善於自我改變,自我超越的人,才會警覺到自己的無知及能力的不足。從而利用這一種方法來突破這種極限,不斷的發展完善自我,向成功的目標邁進。
本傑明·格雷厄姆是“現代證券分析之父”。20世紀20年代,他大學畢業後,進入紐伯格一亨德森和羅勒證券經紀公司工作。一開始他在內勤辦公室工作,主要是跑跑腿、幫幫忙,比如到花旗銀行送張支票之類的事。做了四個星期的跑腿員後,他到了債券部,開始涉及證券的基本業務。
除了上司安排的工作之外,格雷厄姆還給自己提出了兩項任務:第一,盡可能多地學習債券知識;第二,在債券部中盡量發揮自己的作用。為此,他即便是在空閑時間,也認真自學債券知識。他給自己準備了一本活頁筆記本,在每一頁紙上都以便於記憶的形式記下某種債券的一些重要數據,將它們的發行規模、利息率、到期日期,以及留置權條款一一默記在心。
有人可能會說,為什麼資料就在手邊,還要去記住它們呢?任何做過研究工作的人都知道,如果你能對某個領域的數據資料爛熟於胸,加上你的理論知識,你就能達到非常高的造詣。如果你隻是對這個領域有個大概的了解,你恐怕很難成為專家。盡管是極其枯燥的工作,但格雷厄姆仍然很有幹勁。這樣做幾個月後,格雷厄姆驚奇地發現關於這些債券的具體數字仿佛刻在自己腦子裏一樣了,他幾乎成了“鐵路債券的活動說明書”。
正是由於他勤奮鑽研、細心觀察,很快就熟悉了證券市場的運作技巧。1929 年股市暴跌時,他運用自己發明的證券投資價值評估方法,幫助客戶避免了資金的巨大損失,因而聲譽鵲起。1934 年,他和戴維·多德合著的《證券分析》更是被奉為“華爾街的《聖經》”。
當然,任何一項“充電”總有局限性,光依賴培訓機構,或僅僅從培訓機構獲得新知,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培訓教育,內容往往會滯後,而且授課範圍有限。所以,在參加集體式的“充電”之餘,擠出時間為自己開“小灶”,即在接受社會培訓的同時,注重自我更新和自我學習是十分必要的。有一位白領男士說得好:課堂“充電”是“高壓電”,能更集中;而在家學習,猶如是“變電站”,輸“電”及時。從長遠看,學習社會,更需要個人理性地、長久地、不間斷地學習,這個學習知識的“小灶”即使到了多媒體傳授的“電腦堡”盛行階段,也是不能丟棄的。
後記
本書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在成書過程中,參與編寫的人員有陳楚、宋學鬆、鄭豔紅、王鳳鵑、鄭陸勝、段斌茹、陳雲、石桂清、王紹洪、黃忠友。實事求是地說,沒有大家的精誠合作,這本書不可能呈現給全國各地的讀者。在此,對這些編著人員的辛苦工作表示誠摯的謝意。
編者
200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