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渝燕

缺席、退賽、棄權,一連串的壞消息相繼從丹麥公開賽傳來,著實讓人有些應接不暇。尤其在知道這些壞消息的始作俑者都是傷病之後,更是有些難以接受。一時間,各種議論隨著秋風而起,真有點愁煞人的味道。

細想一下,國羽的傷病突然集體爆發,之前沒有什麼征兆,引人猜想甚至臆斷,也在情理之中。但是,突然間集體受傷,而且傷的都是大腕、未來新星等,原因何在,確實值得琢磨。通常情況下,比較合理的解釋是,倫敦奧運會後,國羽的隊員們尤其是那些奧運冠軍、奧運主力,一直在疲於奔命,沒有時間休養生息,之前為了奧運會而消耗殆盡的體能與精力得不到及時的恢複與補充,常年養成的訓練、比賽、訓練的節奏被打亂,個個身心疲憊。但是,人有時難免喜歡比較。看著國羽眾將顯得有些脆弱的時候,李宗偉等同樣經曆了奧運苦戰、同樣之後未得喘息的國外高手們依然生龍活虎,在比賽中屢屢摘金,不禁會想,人跟人為何會有那麼大的區別呢,難道他們吃了什麼靈丹妙藥?

其實,這個話題在國內羽壇屬於老生常談了。多少年來,許多的專家學者一直在研究中國選手與國外選手之間的差異,得出的結論無非是,我們的訓練體係造就了隊員從小就習慣於訓練是比賽的基礎、比賽是對訓練效果的檢驗的認知。要打好比賽,賽前必須有係統訓練作保障,這樣的節奏有助於我們的隊員在比賽中取得更好的成績,但不利之處是隊員連續做戰的能力不夠強大。相形之下,國外球員的訓練時間和質量有限,但參賽的頻次很高,在比賽中鍛煉了很強的自我調整的能力。也正是因為這種差異,使得中國的隊員選擇性參賽的頻率更高,尤其在重大比賽前,會為了在大賽中謀求佳績而放棄一些普通比賽,專注於訓練,通過訓練養精蓄銳。而這樣的情況則很少會在國外球員身上發生。

對於運動員來說,傷病如猛虎,是不能承受之重。受傷是痛苦的,這種痛不單是痛在身體上,更重要的是痛在心裏。多年來,我們看過太多的運動員因為一次重傷,美好的前程就此黯淡甚至葬送。遠的不說,兩年前受傷的王琳就是最好的佐證。2010年世錦賽奪冠後,王琳一躍成為中國女單數朵小花中最奪目的一枝,年輕、漂亮、球技高,當時的王琳儼然如天之嬌女一般。孰料在當年的大師賽上,王琳嚴重受傷,其後雖然曆經赴德手術、康複訓練、重返賽場等一係列不懈的努力,但仍無法徹底擺脫受傷帶來的心理陰影,成績每況愈下的同時,自信心也嚴重受挫,距離主力之位漸行漸遠。

無獨有偶,倫敦奧運會女單銅牌之戰,王琳的傷竟然在汪鑫身上重現,之後還有女雙新秀夏歡。現在,這兩位姑娘都在像王琳當初那樣,與傷病進行著頑強抗爭。她們的未來不得而知,唯有祝福她們能快些好起來,再度綻放美麗。與此同時,我們更希望有更好的方法可以讓球員們盡量遠離傷病,因為真的傷不起。